深度丨两岸一家亲 共享新机遇

落实"同等待遇"

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厦门先行先试再发力

继发布"惠台60条"举措后

再推实施细则

确保惠台措施出台一条

落实一条 见效一条

数据显示厦门已成为

大陆申报台湾居民居住证最多的城市

创新引领 同心前行

打造两岸同胞温馨家园

厦门如何继续发挥"试验田"作用?

9月18日,中共厦门市委台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由"惠台60条"涉及的80个职能部门参与制定,分为五大板块,一是经济交流合作方面有23条(1-23条),二是社会文化交流合作方面有10条(24-33条),三是台湾同胞在厦学习实习方面有3条(34-36条),四是台湾同胞在厦就业创业方面有7条(37-43条);五是台湾同胞在厦居住生活方面有17条(44-60条)。在每条措施之后明确了具体政策、申报条件、应提交材料以及责任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办事流程。这将大大方便台胞台企查询、了解和办理相关业务。

据了解,厦门"惠台60条"出台五个月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得到了广大台企台胞和社会的充分肯定。比如,推动落实台湾居民居住证的申领工作,让持证台胞能享受国家和居住地提供的三项权利、六项基本公共服务和九项便利。截至9月18日,厦门市共有3129名台胞申办居住证,成为大陆申报台湾居民居住证最多的城市。此外,已有985名在厦65岁以上台胞成功办理敬老卡,台胞凭台胞证从市民通道前往鼓浪屿,已超2万人次。

在鼓励台胞在厦就业创业方面,市、区均已出台鼓励台湾青年来厦就业创业相关优惠政策,允许台商个体工商户在厦经营,195名台胞获评台湾特聘专家和台湾特聘专才,向台胞推出近3000个就业和见习岗位。2018年至今,协助受理84家单位申报173个实习见习岗位,需求台生1069名,牵线搭桥助推527名台生到53家单位参加实习见习。积极落实实习见习惠台补贴政策,做好台湾生实习见习补贴的受理和审核工作,拨付17家单位共计156名台生实习见习补贴107万元。日前,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也出台了《关于促进台湾青年创业就业的十条措施》,希望通过构建更便利的就业实习渠道、更完善的创新创业载体、更全面的服务保障,全力打造两岸青年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区。厦门市各部门正积极行动、全面落实,旨在把厦门打造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交往最活跃平台、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

大陆频频释出惠台举措,为台企台胞提供同等待遇,台湾各界感到鼓舞。反观台当局却一味地抹黑、诋毁大陆善意,屡屡不怀好意地"提醒"台湾民众"两岸有差异"、"参与有风险",希望借此打压岛内民众"西进"生活、发展的热情。然而,近来岛内媒体的一份最新民调,却狠狠打了蔡当局一耳光。

台湾《联合报》日前公布两岸关系民调,其中,不满意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处理两岸关系表现的人攀升到6成8,是近3年调查的新高。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好感度",则上升到5成7,创历年调查新高,也较蔡英文刚执政的2016年增加了1成3。

台湾民众对于台湾前途的看法,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的比率,由去年的4成9降为4成5。主张"缓统"和"急统"的比率则较去年各增加1到2个百分点,合计比率为2成3,是2010年以来历次调查新高;主张所谓"急独"和"缓独"的比率合计为2成4,和去年调查差不多。此外,4成3台湾民众愿意赴大陆就业,3成想到大陆创业,4成4愿意让孩子去大陆念书,都创9年来新高点。

在两岸关系部分,认为大陆台湾双方关系稳定者则由去年的4成降到2成9,为历次调查最低;感觉台湾与大陆关系处于低迷状态的人则由3成4增加到4成8,是历次调查新高。两岸军事关系部分,觉得两岸军事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的民众,由去年的4成2增加到4成6,3成3认为关系和缓,感觉军事关系友好者维持1成左右。

早前,台湾《远见》杂志曾针对大陆31条惠台措施进行民意调查显示,岛内18至29岁年龄段的年轻人中,59.6%的人愿意到大陆发展(包括投资、工作、求学等),61.6%的人"会因惠台措施增加到大陆发展意愿",是所有受访年龄段中比例最高的。对此,《远见》杂志刊文称,10年前该杂志调查研究发现,台湾年轻人认为大陆不友善的比例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但10年后情况反转,这一年龄层认为大陆对台友善的比例恰恰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文章进而得出结论,这"显示台湾年轻世代对大陆看法已大不同","面对攸关前途的问题时,显得更为务实"。

✑撰稿:林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