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河洲村倒排“时间表”确保年底脱贫摘帽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杀土鸡、宰麻鸭、煮农家菜、谈 丰收、话发展……这是2018年“十一”长假期间,笔者走进凌云县下甲镇河洲村一户户贫困户家中看到的情景。

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派驻河洲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陆振周介绍,河洲村有22个自然屯,32个村民小组,1293户农户,共4434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10户、1009人,贫困发生率22.75%……。“我们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引领作用,通过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帮扶助困等多项举措;目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关键期,我们对表对标,倒排‘时间表’查缺补漏,确保今年顺利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抓基础设施促民生改善

“你看嘛,主要屯级道路都浇筑了混凝土,住户比较集中的屯还修建了人行便道,常年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家过年过节鞋上不再粘泥巴。”河洲村党支部书记李宗文对笔者说。

据了解,村里依托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扶持项目,先后投资1039.98万元用于硬化屯级道路15.5公里,新建(维修)3公里,改善全村的交通环境,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路修好了,农用四轮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八角、油茶、猪、鸡等农产品运进城里销售,不仅去来方便,还节省了劳力和时间,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收。”巴孟屯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宏声说。

陆振周告诉笔者,村里除了路修好了,他们还整合水利等资金39.89万元,用于修建水池10个,共解决657人饮水安全。同时,投资243.7万元完成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和10户危房改造,有效改善村里的办公条件和贫困群众住房难问题。

“以前,我家的房子破旧,四面透风,房顶漏水,一遇刮风下雨就担惊受怕,现在住进了易地扶贫安置房,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贫困户王芬说,以前住在老家没通公路,要到集镇赶一趟圩就要花几个小时,现在新居就在集镇上,小孩上学也好,家人找工作也罢,可以说超级方便。

抓村企联建促产业发展

“这一片蔬菜基地为100亩,两年来产值达80万元,其中村级集体收入为3.5万元;同时,也带动了近40名脱贫人口就业,多次受到自治区、市和县领导的肯定。”村民委村主任田茂志自豪地对笔者说。

陆振周介绍,他们引导村民打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抢抓扶贫攻坚项目集成机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发展农林畜禽产业,全村共发展种植蔬菜110亩、桑蚕500亩、水果100亩……,新增养猪4850多头、养鸡15000余只。

笔者来到敢洋组贫困户黄显红家里,只见他正在与家人分享种桑养蚕喜悦。“阿叔,你家今年种了多少亩的桑叶?”笔者问道。黄显红笑容满面地回答:“种了15亩,收入还不错得10000多元。” 见笔者疑惑不解,黄显红解释,原来他家今年种得稍微早了一些,所以养蚕的时间比正常的迟了几批,预计全年种桑养蚕收入达20000元,加上在附近务工及其他收入40000万元,今年成功实现了脱贫摘帽不成问题。

“我们借助现有的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落实上级一系列政策,如养猪上级补助600元/头、养鸡补助10元/只、瓜类400元/亩、桑叶1200元/亩……,鼓励像黄显红这样有种植基础的贫困户发展产业,从而帮助他们脱贫增收。”陆振周说。

据悉,陆振周驻村以来,通过组织村“两委”干部和经济致富能人外出考察学习和多次实地调研后,通过土地流转等,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和利用后援单位在资金和销路上的优势,使产业发挥最大效益,有效地助推了村级集体收入和贫困群众早日脱贫。

抓帮扶助困促工作开展

在卡所屯贫困户韦金华家的墙壁醒目位置,写有几个手机号码,他告诉笔者,这是为了方便与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联系。由于自己不会输入手机,这才写在了墙壁上。

“我们对全村210户建卡贫困户建立了台账,实行一户一档;同时每户发放了‘连心卡’,贫困户生产生活中遇到了困难,

可随时随地打电话向驻村工作队求助,我们承诺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给予帮扶解决。”陆振周说。

百竹洞屯村民田春来告诉笔者,2017年7月丈夫(吴胜飘)不幸发生车祸意外死亡,因自己没有文化,感到万分无助。情急之下,她想到了向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求助。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获悉情况后,立即主动协调帮助她共同处理丈夫(吴胜飘)后事、到上级相关部门协调办理保险理赔,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厉经4个月的协调后,最终获得保险公司理赔80万元。同时,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还鼓励我们要克服困难,走出阴影,积极面对生活,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早日实现更好的生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党和政府派来的驻村工作队。眼下正是秋收时节,笔者走访的每一户贫困户,都因为摆脱了贫困,摘掉了穷帽而满脸笑容,茶余饭后大家三三俩俩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同时,整个村子里的房前屋后也被村民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此外,村民们还要以挽留请吃顿农家饭的方式,来真诚感谢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和帮忙干部对他们的结对帮扶,同时也为过上幸福生活而“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