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困境得不到根本改善 是因为他们像“鸵鸟”一样

近期,笔者闲来翻阅了日本的农机安全事故报告,却深深的震撼于他们的细致。在农机报告中,他们详尽地指出农机事故各类出现的比率,仅交通事故一项,就列出了侧翻等好多类目,针对侧翻事故,政府在监管中强制要求农机装安全架,保证生命安全。而更令笔者震撼的是,所有的数据来自交通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只分析了数据便以“问题导向”做出了高效精准决策。反观我国现状,部门不少,人员不少,但是农机安全事故怎么就年年有呢?

看看我们的报告怎么写的,“操作失误是引发农机道路外事故的最重要原因”,一句话把责任推到农机手身上,操作失误是哪些比率大?这些失误有没有可能是机器设置问题不便于操作导致的?这些都并且说明,所以问题依然是问题,没有起到任何有效作用。“无牌行驶的违法现象有所抬头”,试问,无牌照很农机安全事故有什么关系呢?这种现象不降反增就没有农机主管部门的职责?

以农机安全为引子,想到我们在农业问题上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我就以农机为例展开了说,就拿我们的农机可靠性试验说,要求拖拉机出厂前连续作业750小时,收割机300小时,而这么严苛的要求竟然会让大部分企业“过关”。如果真过关的话,市场上那么多不合格的产品是怎么出来的?负责检测的部门本着“只对样机负责”的统一说法,检测出来的证书却是统一用于一个批次的产品。如果检测者只对样机负责,那谁应该对市场上千千万万问题机负责?谁该对老百姓负责?政策标准多次讨论研究,最后却出来了事实和标准“两张皮”的现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是农机市场走到今天瓶颈期决策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如果这样的现状维持下去,整个行业恐怕还要继续下行。

事实上,从今年农机补贴开始,可以看出决策者已经在调整思路。我们也在效仿欧美国家的事后监管,这样可以让监管更有效。市场是复杂庞杂的,事前干预,有太多不能计算的不确定因素,不如“放管服”,真正交给市场。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做到最大化的发挥政府工作效用才真正是有效的公共服务,现在有的主管部门领导说:“一天到晚我被一半上级安排的任务另一半党务占的满满的,哪还有时间想别的?”

这些人成为了政策执行中的“鸵鸟”,他们都是聪明的人,却没有被放在应该的位置上,资源浪费,也给农机行业带来潜在的隐患。有时候,这种“沉默的螺旋”的鸵鸟政策执行者带来的危害远大于一个大胆决策犯错的人,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