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书院知多少

说起书院,人们马上会想到中国的四大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湖南,一定会去四大书之一的——岳麓书院。其实湖南可不止岳麓书院,

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古书院,下面为你一一介绍:

一、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享有“千年学府”美誉。

坐落在长沙湘水之滨、南岳之麓的岳麓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

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它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要早近100年,比英国牛津大学更要早近200年。因此可以说,在世界上自建立之日始一直延续至今的高等学府中,长沙岳麓书院是创建最早的一座。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二、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唐初,刺史齐映,建合江亭于山的左侧。宪宗元和年间,衡州人李宽筑屋山巅,读书其中,创建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衡州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在这里建立了正式的书院,招收生徒讲学。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遂与睢阳、白鹿洞、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对酒当歌,韵味无穷。

石鼓书院,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8年当地政府仿照清代格局重建石鼓书院。重修后的石鼓书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中国古书院 “讲学”、“ 藏书”、 “祭祀”三大功能。整个仿古建筑群以白墙、黛瓦、深色柱为基调,总体显得庄重、古朴、典雅。

三、渌江书院

位于湖南株洲醴陵市,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

渌江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 自南宋始,小小的醴陵市一口气兴创了九所颇具规模的书院,即使在清初“不许别创书院”的文教控制政策之下,固执的醴陵人还是创建和重修了五所书院。其中,位居西山脚下的渌江书院因以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教学质量最高、培养出的人才最多,而成为湘东子弟求知究学的首选之所。

渌江书院早年从东正街青云山下迁至西山,宋明皆为学宫,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渌江书院。李立三、程潜、陈明仁、左权等都曾在这里求学。

四、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位于炎陵县城西北角。始建于宋代,原名烈山书院,清嘉庆2年(公元1797年)增修斋舍,因县境内有耕熟岭,山下出泉,清纯不染,涓涓不息,是为洣水之源,学者诚如泉水,则百川归海,无所不包,故改名为洣泉书院。

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团攻克炎陵县城,第一团团部设在洣泉书院。1928年4月中旬,毛泽东率部队从井冈山来到炎陵,迎接朱德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部队,毛泽东就在后厅左厢房住宿、办公,亲自部署、指挥了接龙桥阻击战,掩护了朱德部队向井冈山转移。洣泉书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五、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湖南省湘乡市。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原湘军将领、新疆巡抚刘锦棠及湘乡县举人许时遂、黄光福等人倡修,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 )建成。1905年建产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1940年改办中学,名曰湖南省私立东山初级中学,直至全国解放。1951年,私立东山初级中学与湘乡市一女子职业学校合并为湘乡市一初级中学。1952年,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在书院旧址恢复东山学校,定名为“湖南省立东山小学”。

1958年9月10日,毛泽东给师生写信并题写校名后称东山学校。现在东山书院已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六、邺侯书院

邺侯书院原名南岳书院,原址近南岳闹市。邺侯书院在烟霞峰下,原名端居室,是唐朝宰相李泌隐居的地方。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十六年(1890)邑人陈治与集贤书院山长戴心葵所建,民国年间及新中国建立后均有修葺。邺侯书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单体石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无梁架,庑殿顶,盖黄色琉璃瓦。门上嵌汉白玉横额,阴刻隶书“邺侯书院”;门前石柱刻联“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

唐元和(公元806--820年)至长庆(公元821—824年)间,随州刺史李繁创建,用以纪念其父李泌。当时讲读之风,极盛一时,湖湘学派实发祥于这里。宋宝庆(公元1225—1227年)年间,书院迁建集贤峰下,更名为邺侯。南岳的书院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先后不下三十所,邺侯书院是硕果仅存的一所,同时也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

恭城书院

恭城书院位于通道县罗蒙山下,通道侗族自治县北部的县溪镇。占地面积2830平方米。它始建于宋1105年,原称“罗蒙书院”,后被大火烧毁。清乾隆57年,即1792年,侗家的一些能工巧匠将“罗蒙书院”在原址重建,更名为“恭城书院”,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最大而且保存完整的书院。

恭城书院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座不朽的丰碑。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时,在书院内召开临时紧急的“通道会议”,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挽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从此,古老的恭城书院就与伟大的长征联系在一起而彪炳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