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温度:父亲的讽刺,学校里的尴尬,我与《新华字典》的故事

北京时间9月6日

《新华字典》,感觉已经好多年没有听到过这几个字了,那还是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每个人必须买一本新华字典,在接到老师的指令之后,周末便央求父母给我买一本回来。

现在想想,都快20年了!

所以我一见到这四个字,心头便泛起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好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模样没有变化,脸上也不见风霜,突然就出现在我的面前,说上一句:“你可老了啊!”

是啊,已经好多年没有碰过字典了,当年学习如何查阅字典的乐趣也早都被抛到脑后了,有拼音法、部首法、还有难检字法,当时年纪小,脑袋木,难检字法弄了好久才学会。

反正现在也忘记了。

当时拿到字典爱不释手,翻来覆去的看、摸索、琢磨,就跟拿到了心爱的玩具一样,父亲看我这样子,以为我有机会成为一个读书人,就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便自己主动走过来,教我怎么查字典。

那个时候我已经看过不少童话故事了,拼音早都懂了,甚至还能背诵一些诗词,所以也颇有一点心高气傲,心里觉得这未必还需要你教,便不愿意去听父亲的说教。

这一点从那时起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父亲当时也不过是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如果仅以浮躁而论,可能比当时的我还要更浮躁一些,所以一看我不听他说话,就有点恼火,但他的方式不是打人,而是讽刺:

“你自己看罗,我看你能看出什么名堂来!”

一个傲气十足的小孩听到了这种话是一定会有一个激励作用的,于是我就在那里自己翻字典了,想把这些东西搞明白,然后一直都没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完全搞明白,难检字方法是后来姐姐跟我说了,我才恍然大悟的。

好在,老师不要求你会难检字的检索方法

到了周一的时候,便抱着字典去了学校,现在回想起来都很开心,因为老师教的我不用学,我都会,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吧,无论是跟同学聊天,还是走路姿态上的趾高气昂,亦或是上厕所时候的通达舒畅、酣畅淋漓,一举一动无不彰显我的骄傲。

直到语文课,老师让我们把字典拿出来,我这才发现,

我跟同学们的都不相同

我的是这样:

同学们的是这样的:

一时间,一种沉寂已久的自卑和羞愧涌上了我的心头,前面那些骄傲、自满、洋洋得意在一瞬间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尽是尴尬,我不记得那天后面的时间是怎么过完的,总之在我小的时候,跟别人不一样是最大的罪恶,算是不道德的。

于是我回到家,又跟父母闹腾,一定要重新买一本,其实家里当时也不富裕,母亲的单位都快要倒闭了,物资局,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应该还有印象;而父亲也正处在转行转型的阶段,是从单位出来还是继续留在单位做事,经济很是拮据,当时我们都是住在我爷爷奶奶家里的,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

一本字典虽然不贵但是却能够难倒当家人啊,毕竟字典这种工具书,只要能用,不都差不多嘛。

但当时的我有一个百试不爽的法子:哭,哇哇大哭。一直哭到父母受不了了,只得又去给我买了一本新版的《新华字典》。

这下总算在第二天能够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了。

其实现在想想,都是胆子太小惹的祸,但凡强硬一点,无论是我父母还是我,能够硬着头皮不去畏惧和他人不一样带来的尴尬,那么什么烦心事都不会发生

但当时哪里会懂这个!

其实到了三四年级以后,字典也基本没用过了,那个时候已经到了大量阅读儿童故事和科幻小说的阶段,郑渊洁老师和《科幻世界》、还有那本早都停刊了的《科幻大王》已然成为了我的最爱。

两本新华字典,破旧不堪,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早都丢到墙角自身自灭去了。

身处于历史中的人是不会意识到这段历史的价值和意义的,只有回过头来反思才能够从中挖掘出一些瑰宝

比如,字典还是要有的,毕竟那个时候没有网络,不认识的字只能从字典上寻找;比如,不能由着小孩子的性子来,那样很容易把孩子培养成外强内干、窝里横的怂瓜蛋;比如,基础一定要打牢,不然以后拿什么看郑渊洁呢~~~~~

总之,现在想想这事,还都挺有意思,既是一种怀念,也是一种成长吧!

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