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评书大师单田芳,人生坎坷,却又光辉灿烂

我充其量只是个平头百姓,草根艺人。我既无丰功伟绩,也没有叱咤风云。 ”

单田芳先生如是评价自己。

1934年11月11日,单田芳出生了。

单先生是曲艺世家,从爷爷辈到父辈,都是搞曲艺的。外祖父王福义是最早闯关东的那批民间艺人,母亲王香桂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艺人,父亲单永魁是她的弦师,夫妻俩红遍了整个东北三省。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这样的平民家庭也难得安稳。单田芳说,从5岁开始他便跟着父母往来于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之间,居无定所,日子很是艰辛。父亲常常唉声叹气:“这世道怎么这么乱啊,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太平日子啊? ”

1951年,单先生的父亲因为资助一名身份不清的邻居被判刑六年,单田芳的母亲与其离婚。

此后,年轻的单田芳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1953年高中毕业,已经被大学录取的单田芳却意外得场大病,上不成学了。家里人说,你还是学评书吧。

“文化大革命”单先生吃了不少苦。就是因为说错了话,单先生成为“现行反革命”,被下放到了农村。

单先生下放的地方,是东北地区的穷中之穷,连吃饭都成问题。为了糊口,家里所有的东西变卖一空,坚持了四年,到后来就根本吃不上饭了。

没有办法,单先生就从农村跑出来,四处漂流。哈尔滨、长春、沈阳,好多地方。

1978年,单先生恢复名誉,恢复公职,迁回城市,还拿到了国家赔偿的十年工资——共计八千多块钱。那年,单先生44岁,重返舞台。

说书这行当,改革开放以后,又是新局面。电台评书要求简洁明快,要求更严格。

1994年,单先生退休后搬到北京,书录得更多了。开始是到北京电台里去录,后来自己办公司,开始摸索着在家录书,每天早上三四点钟起床。

从《三国》《隋唐》《大明英烈》,一直说到红色经典,单先生说了一百多套评书。

单先生也收了一些徒弟,不过始终没有找到完全合适接班的徒弟,在这一点上,他说要顺其自然。

如今,单田芳先生驾鹤西去,他的艺术也随他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