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曾经的“秦淮河”,繁华美景如画的河道,水乡风情的美丽故事


十八、十九世界,以广州风情主题内容的广州外销画大批销向欧美,成为外国人了解广州的重要依据。这些画中的广州水乡风情,无一不是碧绿水盈盈、桥横河涌、舟船穿梭、堤岸人家,展现出忧郁的市井生活。

临水而居是广州这座千年水城的主要生活方式,人们不仅信赖水道出行,而且以河涌为商业街市,发展临河经济。

海上丝路带旺了广州的外贸经济,广州的丝织业、陶瓷业、冶铁业,以及西乡的蚕桑、水果、蔬菜、米粮闻名天下,国内外客商云集广州。

最繁华的要算玉带濠一带。玉带濠原是广州南面东西走向的护城河,东起东濠,流经现今的越秀路、文明路、大南路、大德路后折向人民南路,再在西濠口汇合西濠流入珠江。全长约2.78公里。


历史上,玉带濠开凿于宋代真宗景德年间,当年河面宽二十丈,深三丈。明初广州三城合一,玉带濠被纳入新城,两岸穿梭数不清的船只。明代来穗的葡萄牙人克路士说:“这里的船只多到令人惊异的地步。尤其叹为观止的是几乎数年大量船只从不减少或缺乏。”

玉带濠繁华华景如何?屈大均说玉带濠这条美景如画的河道,竟胜南京著名的秦淮河数倍!因繁华而名的濠畔街的商业传统,一直沿至今日。

风光旖旎的玉带濠风情还不仅仅是灯红酒绿的繁华,更有一段文人雅集的佳话。现今聚集贤坊的墙上,有一组浮雕刻画着有关“南园五子”结社的故事。这故事发生在玉带濠畔的著名的园林一南园。


元朝末年,中原地区黄河水患,民不聊生,红巾军起义,战火早已烧旺中原地区,但在岭南,广州地区还没受到战火之乱,得到暂时的安宁。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一群20岁左右的青年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常在广州南园聚会,以诗会友。当时,他们在南园的抗风轩成立诗社,称“南园诗社”。

广州史上第一次“南国诗社”,诗社里的十几人中,以孙蕡、王佐、赵介、李德、黄哲5人成就最高,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南园五先生”或“南园五子”。广州文人南园抗风轩雅集的风尚由此延续,影响后人。

到明嘉靖年间,欧大任、梁有誉、梨民表、吴旦、李时行等重开南园诗社,人称“南园后五先生”或“南园后五子”;到明末,又有陈子状、黎美周等十而人重开“南园诗社”,人称“南园十二子”。他们还复修抗风轩旧址,所以文明路附近的玉带濠,成就了三结南园诗社的文坛佳话。


不过,子民国时期起,玉带濠渐渐成为一条臭水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全面治理玉带濠,但水质依然欠佳,加上城市发展的需要,玉带濠于1952年被改建成暗渠,街名名为“玉带濠”。

玉带濠还是近代岭南最早的兵工厂遗迹。在大多数广州人的印象中,一提起兵工厂就会想起石井兵工厂,但一般人并不知道石井的兵工厂原先最早就是在文明路外的玉带濠畔创办,后来才迁到增埗河石井的。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两广总督瑞麟在文明门外聚贤坊创办广州第一间军工企业——广州机器局,以生产小型内河巡航和火药火器为主,成为岭南第一家官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如今小巷中间仍有一大石块,上面的繁华红字写着“广州机器局旧址(创立于公元187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