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发展光伏产业,“照亮”脱贫之路

7月11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循光之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竹山县,了解光伏产业在竹山县的发展情况,以及给全县带来的巨大变化。

01

扶贫之路任重道远

竹山县地处地处鄂西北山地,位于湖北西北秦巴山区腹地,隶属湖北省十堰市。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但是,因为山大人稀,交通封闭,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是全省25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到2015年底,竹山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977户,总计14904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6%。这组数据表明,竹山县竟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步伐,顺应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脱贫致富迫在眉睫。

02

苦思冥想决心光伏扶贫

如何让贫困户早日脱困?竹山县政府扶贫办在经过深入的考察后,将目光聚焦在光伏产业身上。竹山县属于光伏二类资源区,有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坚实基础,在研究过光伏产业可行性后,竹山光伏扶贫办公室迅速成立,带领全县贫困人口迅速脱贫致富。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4月24日,竹山县首家光伏发电项目落户深河乡,为全乡数十个村带来脱贫福音。万事开头难,在第一家光伏产业落地生根后,光伏产业以一种星星之火的形态迅速覆盖竹山大地,为竹山的扶贫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鉴于光伏产业给竹山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2017年8月14日,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将光伏发电正式确立为竹山县精准扶贫四大产业之一,并成立竹山县光伏扶贫领导小组,光伏产业的发展在竹山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03

光伏扶贫硕果累累

为了加快推荐全县精准扶贫的步伐,竹山县光伏扶贫办抢抓政策机遇,赶超时间进程,全力推进光伏扶贫产业发展。在经过了两年多的高速发展,竹山县光伏产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基本可确保贫困户村村有光伏,家家有电用。

截止现如今,全县已建成并入网发电的分布式集中光伏发电站27座,建设投资4.86亿元,总装机容量65兆瓦,惠及17个乡镇210个贫困村9485户贫困户。预计,全县31座光伏电站全部投入运营后,年发电收入达1·3亿元,确保210个贫困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9485个贫困户光伏扶贫年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其中,竹山最早发展光伏产业的深河乡,现如今已经建设了两座大型光伏扶贫电站,带动了全乡人民一起脱贫致富。擂鼓镇后来居上,围绕“五主五镇”战略,光伏发电采取“六个统一”、“两保障”的模式,即统一选址、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招标、统一并网、统一运维管理,保障“三无”户年均增收2000元,保障村集体年收入达5万元,17个村共贷款4995万元,力争到2020年产业覆盖率达80%,让光源变为脱贫致富的来源。

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7年底,全县累计脱贫2.7万户9.02万人,贫困人口存量减少至2.1万户5.5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以下,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阶段性胜利。这其中,光伏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04

光伏发展出新招,加速脱贫作用大

光伏发展因地制宜,因区而异。在全县各地发展光伏的过程中,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出不一样的光伏产业。

竹山县政府在全面贯彻国家光伏扶贫政策的同时,根据自身条件,经过多方协商,构造出“政银企”三方结合的新模式。县扶贫办代表县政府与县国资局所属京源公司、竹山农行、竹山农商行签署三方协议,由竹山农行、竹山农商行为代建代管企业京源公司融资5亿元,用于发展光伏扶贫产业,为全县光伏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深河乡结合自身原有产业特点,将食用菌与光伏相结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农光互补”方式。该方式利用光伏组件下面土地空间发展食用菌种植,实现框架上清洁电力、框架下食用菌高效种植的立体经营模式,可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利用空间,实现回报最大化。溢水镇在坚持推进光伏发电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探索创新“光伏+”模式,大力推进其他村光伏发电,真正实现让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

光伏扶贫,为竹山这个大山深处的县城带来了富裕的曙光,让竹山贫困人民看到了小康生活的希望。扶贫道路任重道远,但是勤劳的竹山人民不仅有蓝图,有举措,更有“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决心和信心,一场决战扶贫的攻坚战,正在竹山县全县范围内激战犹酣。

汽院青年 与你同行

图文来源/循光之源队

小七的QQ/2302646324

欢迎提供文字/摄影/创意

投稿邮箱/23026463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