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消亡(崛起时代)

我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和专业的人自然是有许多差距,可专业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更多的则是像我一样的普通观众,超出普通观众的范畴就算是电影爱好者吧,用这样的方式来缅怀一下已经逝去的香港电影。

对于很多人来说,你跟他说香港的时候,他想到的就是电影,我也不例外。香港电影曾经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

说起香港电影我觉得就有个人是无法忽视的,他就是黎民伟,中国电影的先驱者之一,原籍广东新会县,日本出生。
​他有许多故事我就不一一诉说了,这里只稍微说说他为电影作出的贡献。他和美国人办了第一家制片公司华美影片,这家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电影真正的进入了商业化。

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第一部电《庄子试妻》,这其实也是一部短片,直到后来他又创办了民新影片公司,才拍了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和后来的《西厢记》等。据说他第一任老婆还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呢,出演的就是《庄子试妻》

​黎民伟可以说为中国的电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的电影之父,附表:

拍摄电影《庄子试妻》(1913)

《复活的玫瑰》(1927) .... 余晓星

《胭脂》(1925) .... 鄂秋隼

制作电影《庄子试妻》 (1913) .... 编剧

《胭脂》 (1925) .... 导演

《复活的玫瑰》(1927) .... 导演

《月老离婚》(1927) .... 编剧

《战地情天》(1928) .... 导演

《和平之神》(1926) .... 制片人

《三年以后》(1926) .... 监制

《复活的玫瑰》 (1927) .... 监制

《海角诗人》(1927) .... 制片人

《天涯歌女》(1927) .... 制片人

《故都春梦》(1930) .... 摄影

《西厢记》(1927) .... 摄影

《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1927) .... 摄影

《神犬喋血记》(1953) .... 制片人

《恋爱与义务》(1931) .... 制片主任

《桃花泣血记》(1931) .... 制片主任《母性之光》(1933) .... 制片主任

《神女》(1934) .... 制片主任制作纪录片

《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1927年)制作人、摄影师《孙大元帅出巡广东东北江记》,这些好像有很多都不是香港拍的哦,只是他个人的作品。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纷纷罢工、罢课,以示抗议。同年6月,内地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香港大罢工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一律停止。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电影事业夭折。次年10月罢工结束,但香港电影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电影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 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电影生产过。

1930年初,黎北海(就是黎民伟的兄长)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然后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电影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电影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1930年,香港的电影业随着黎北海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不过,真正令香港电影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电影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电影厂之一。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电影全科学校。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电影贡献良多。“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电影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电影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就是《白金龙》。有声电影问世后,香港的电影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电影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进入1935年,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当然,故事片在香港电影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


1937年到1938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

大观电影厂及其他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电影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电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

战后初期,电影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电影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电影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内地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电影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70代初更达至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