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悦、万达、苏宁和利群,到底谁才是连云港的商业未来?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核心。 每一个商业地产项目,都渴望在城市的核心上,成为城市的地标。每一个商业地产项目,都希望自己能够引入全城甚至是全省最好的品牌。每一个商业地产项目,都希望自己的项目从产品成为作品,最终自己与城市相互成就。

你知道连云港市区知名综合体的体量都是多大吗?苏宁广场是10万方,万达广场12万方,利群广场是8万方,而待开业的海州吾悦广场是9万方(不包括沿街商业街)。

如此一来,在以华联为中心的4公里范围内,将汇集高达39万方的商业。那么,一个区域到底能容纳多少体量的商业呢?或者说,一个商业体存活至少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米? 就像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独自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购物中心也必须有自己的生态才能活下去。通常来看,一个购物中心的生态主要包括区域位置、商业功能定位、业态规划、区域其他商业体存在形态等等。

下面,我们将对比海州区各综合体的生态详细分析。这里需要首先声明的是:我们要做的是从常识的角度出发,去看一个购物中心为何会大火或者是惨淡经营。

得人者得商业

怎样迅速对比各综合体的“人气”呢?百度热力图。如下面的晚上8点多热力图显示,人群量排名依次是:苏宁广场>利群广场>万达广场>海州吾悦。


当然,这仅仅反映的是某个地方聚集人群的数量,对判断综合体的“人气“有着参考意义。深层次来说,它更能体现区域发展的成熟度,但不能如实显示各综合体的“客流”。

对于一个综合体来说,周边的3-5公里半径没的住户是“目标客群”。由于海州城区面积不是很大,我选择3公里的范围进行统计。

如上图,万达广场除了三公里内客户,诸如开发区、宋跳、连云区等城市东部人群甚至各高校师生,大概率首选万达广场。海州吾悦,周边1.5-2.0的地块容积率注定了它不能比肩其他3个综合体的客群体量。但它开业后,城西的客户会一部分被吸引。至于利群广场,东西被夹击,三公里内客户被其他三个综合体相继“瓜分”。

因此,未来“人流”最危险的是利群广场,其次是海州吾悦。想必利群也意识到这点,引进了“首家教育综合体”概念,结合区域特点,维持目标客户,增加收益。

另外,我对比分析了4个综合体半径一公里内的客群量。在我看来,4个综合体距离较近,而周边一公里内的客群往往是综合体的“高频客户”。(ps:高频客户即来往综合体的高频次客户,只是目标客群的一部分)而这些高频客户的质量,也会影响综合体对于业态布局的选择。

​​​​

如上图。苏宁广场商圈内不仅有较多,较为成熟的小区,还包含一定数量的写字楼,上班族较多,消费实力较强。利群广场,仅此于苏宁广场。但是,利群集团对连云港利群广场的定位更倾向于“区域综合体”。万达广场与海州吾悦商圈,较之前两个综合体,属于“新城区”。因此,商圈内不论是小区还是写字楼等其他商业,稍显逊色,高频客户数量较少。

交通环境分析

根据下班高峰期的百度地图路况显示,如下图。红色代表拥堵;黄色代表缓行;绿色代表通畅。

​​​​

苏宁广场周边路况最为拥挤,其次是利群广场。另外,与交通相关的就不得不提停车位数量。这4个综合体,谁的停车位最多呢?毫无疑问,万达广场。毕竟除了自家停车场外,还有行政审批中心、新世界文化城等公共设施停车场。

招商品牌对比

上周五,海州吾悦公开了首期品牌签约名单。对比赣榆吾悦的首期品牌,显然是不尽人意。但毕竟是第一期,或许未来还有“杀手锏”,还是拭目以待。另外,海州吾悦除了自持的购物中心,还有特色步行街,业态上更丰富些。

​​

至于,苏宁、万达和利群,品牌知名度方面,显然苏宁更胜一筹。而万达广场,休闲娱乐业态较为丰富。

总结:

商业地产不如住宅一般,一套逻辑可以通过所有命题,商业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必须通过实际营业的过程中找出问题,边找边解决。

比如连云区的嘉瑞宝。哪怕做了如此多的尝试,直至现在,嘉瑞宝商圈也没成长成为一名巨人。但是,通过三年的努力,嘉瑞宝找到了修行的道路,剩下的就是时间了。而商业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了,耐得住性子就是成功的开始,成为巨人就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