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 Leap 如何从飞上了天的鲸做成了落到地上的翔?

在 2015 年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Magic Leap 公司成功地凭借着下面这么几段宣称能实现裸眼 3D 全息特效的视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然而大饼好画,技术却不好做。

继去年被爆出上述视频为合成的之后,经过了前后四年的开发,Magic Leap 终于在前段时间将其首款 AR 眼镜产品 Magic Leap One: Creator Edition(以下简称 Magic Leap One )给磨了出来。

虽然没有之前宣称的裸眼 3D 全息、光场显示等功能,但这并不妨碍它定了个高达 2295 美元的价格(约合 15765 元人民币,且不包括额外的扩展设备),而且它仅在美国芝加哥、洛杉矶、迈阿密、纽约、旧金山湾区以及西雅图这 6 个区域发售的现状就已经注定了它暂时是一款小众的产品。

▲图自:Magic Leap

实际体验过该设备的科技媒体 The Verge 则表示 Magic Leap 「给自己设定了不可能达到的标准」,虽然「Magic Leap One 比 2018 年绝大多数的混合现实产品要好,但距离实现承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对于这种承诺与实际前后不一的行为,VICE 旗下 Motherboard 的一篇题为「Magic Leap 没有魔法」(There Is No Magic in Magic Leap)的文章里更是用「全是翔」(full of shit)来形容 Magic Leap One。

那么 Magic Leap One 真的有这么糟吗?

▲图自:Magic Leap

并不突出的表现

先来看看 Magic Leap One 的配置。

Magic Leap One 共分为两种型号,分别适配不同的头围和瞳距,但不兼容用户本身所佩戴的眼镜。而整个 Magic Leap One 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名为 Lightwear 的头戴 AR 眼镜、一个用数据线连接的名为 Lightpack,可夹在口袋上的主机和一个用来操控的遥控器,续航时间为 3 个小时左右。

与此相比,微软 3 年前发布的混合现实(MR)头显 HoloLens 并不需要主机和数据线,也没有实体输入设备且与其他绝大多数的 VR/AR 设备一样兼容用户的眼镜。

▲图自:Magic Leap

至于视场角(FoV),虽然 Magic Leap One(40°)比微软 HoloLens(30°)的表现要好,但 40° 的小范围(能在 1 米开外完整显示出一只猫)还是意味着当用户通过 Magic Leap One 观看虚拟的显示内容时,会时常显示不全,且会在与现实交界的地方形成一道明显的边界,这将极大地影响沉浸感与体验。

此外,一般的 VR 显示设备都有 110° 左右的视场角,而据传微软的第二代 HoloLens 也将提升到 70° 甚至是 90°,Leap Motion 也研发出了 100° 的 North Star AR 头显,可见 Magic Leap One 丝毫不占优势。

▲图自:VentureBeat

当然,Magic Leap One 也有它自己的一些亮点。

据外媒的体验,Magic Leap One 的空间场景建模相较于 HoloLens 更加清晰、迅速且准确,而因为刷新率够高,虚拟画面的运动也足够「跟头」。

此外,Magic Leap One 还可以像人眼一样改变焦点,比目前 VR 采用固定焦点的方案显得更加真实,而且 Magic Leap One 还支持眼球追踪,可以支持更多样的交互模式。

▲虚拟画面可随人眼焦点改变而清晰/模糊,图自:Magic Leap

可以说,Magic Leap One 放在目前的同类产品面前并不算差,但无论从硬件配置上还是体验上与它们也绝对拉不开差距,加之之前 Magic Leap 公司画下的大饼,所以被 diss 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它的未来将会如何呢?

重要的事说三遍:体验体验体验

2012 年 4 月谷歌推出 AR 眼镜 Google Glass 时,也曾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但它因为高昂的售价、残缺的应用生态及糟糕的使用体验最终沦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鸡肋产品。

而这样的三个问题对于今天的 VR/AR 产品来说依然存在。

正常来说,售价的问题随着该类产品的大规模量产一定会得到解决,应用生态也一定会随着用户数的增长而逐步建立,但量产与用户增长始终要建立在产品本身好用这个前提之上,而产品好用的核心无非也就是第三个问题——使用体验。

事实上,无论是苹果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强推的 ARKit 还是谷歌强推的 ARCore,它们两家目前对于 AR 的理解都是放在了手机这个终端上。

当然,这与苹果和谷歌包揽了智能手机系统几乎全部的市场份额不无关系,从手机这个入口出发可以不用让用户增添额外的成本,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又何尝不是因为目前的 VR/AR 头显设备的体验还是差点意思,而它们两家巨头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

比如说根据 The Verge 的体验,Magic Leap One 时常会出现字体模糊、物体边缘发光等「穿帮」的现象,使增强现实显得并不那么「现实」。

▲左下角的「15,000 ft」在抖动,截图自:The Verge/YouTube

此外,虚拟物体能不能与环境形成更多更深的互动(譬如环境光影渲染)、设备能不能实现彻底的无线化、交互能不能更符合人类的直觉以及上文中提到的种种体验上的瑕疵都显示出目前的 AR 头显距离发展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自:Magic Leap

所以在未来,体验大概将决定 Magic Leap 等一众探索者究竟能不能成。

而这样看来,Magic Leap 并不是从「飞上天的鲸」做成了「全是翔」,而是要成为「飞上天的鲸」就得从「全是翔」做起。

▼猛戳左下方「了解更多」,更多精彩就在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