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口镇:朱志高有了新盼头

“不靠墙根晒太阳,不等别人送小康”。家住安口镇陶坪村的朱志高嘴里时常这样念叨。此刻,他正站在村委会门口的树荫下,等待着其他学员一起去村上新成立的“农民讲习所”。

老朱一家3口人,妻子身患残疾、行动不便,两人还拉扯着12岁的孙女,仅靠“一亩三分”薄地维持生活,生活的担子让这个60多岁的汉子从未奢望过太多。

“60多岁的人,外出打工没人要,地里的活又干不动……”为激发他的脱贫信心,镇村干部多次上门鼓励引导。在交流中了解到,朱志高在养殖方面有着一定经验。今年年初,驻村工作队投放了40多只鸡苗,他开始忙活起来,给鸡苗筑“新家”、配“菜单”,看着毛茸茸的“小家伙”一天天长大,他时常笑的合不拢嘴,感到浑身是劲。

清明过后,他又在地里种上了黄瓜、豆角、辣椒、洋芋等蔬菜。除了家用,每天清晨,他还把新鲜的蔬菜拿到镇区市场销售,以补给生活。每到这个时候,他总要坐下来抽一根烟,享受这久违的惬意与满足。

“以前我是天天愁,现在心里轻松了,人都说我看起来比以往年轻了……”

扶人扶智扶精神。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究其根本要靠自我辛勤劳动来实现。

贫困群众最缺什么?缺钱、缺物、缺资源……五花八门的答案里,最容易被忽视的是精神。

怎样用好“精神扶贫”这把钥匙来开启脱贫致富的大门,安口镇在探索,更有实践。

今年以来,安口镇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精准扶贫中补齐“精神短板”的重要批示精神,紧紧围绕整县脱贫摘帽的总体目标,将“精神扶贫”融入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来,通过在全镇范围内开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以“乡音”传递“新声”,在宣传政策的同时,引导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意识转变;利用县网站和“陇窑新曙”微信公众号,及时推广全镇决战脱贫攻坚的特色亮点、工作典型、模范人物,引导广大贫困群众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以朱家坡村为试点,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开设道德讲堂等方式,集中整治天价彩礼、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辐射带动全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如今,在全镇“精神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像朱志高一样的贫困户正满怀信心、鼓足干劲,日子逐渐有了新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