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决日报|小米美团等新经济企业为何扎堆赴港IPO?

创投决是一档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搭建的创投PK的真人秀节目。创投决创造条件促进众创空间蓬勃兴起,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是为创新创业项目投资融资、渠道合作、思想交流、品牌曝光的“超级平台”。

创投决日报:

对于谋求上市的新经济公司而言,在国内银根缩紧、CDR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即使同样面临外部金融环境紧缩,但友好而开放的港交所不失为一个更好的融资渠道。

从上上周周一(6月18日)至今,先后已有互联网室内设计网站齐家网、手机直播平台映客通过港交所聆讯,小米、美团、同城艺龙、找钢网、第三方移动平台汇量科技也在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猎聘网于近日在港交所挂牌。

随着这批明星公司即将赴港IPO,香港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资本盛宴,其在新经济企业的带动下重回“大时代”。

如今,中国内地A股、美股和港股三地都在争取新经济独角兽,在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动下,目前来看,港交所在这轮上市潮中已经领先。

错失阿里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网络以13.5元港币在香港挂牌。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网络宣布以每股13.5元港币进行私有化。2012年5月25日,阿里巴巴股东大会通过私有化,并于2012年6月20日撤销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彼时的阿里巴巴网络只是阿里集团的B2B业务,阿里人更习惯称之为1688。那时候还没有后来体量庞大的天猫、阿里云、菜鸟、阿里大文娱,淘宝和支付宝当时也很弱小。

时任阿里巴巴CEO卫哲谈及为何选择在香港上市时表示,香港是知名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而阿里巴巴正是做国际贸易的企业,选择在港上市更符合阿里巴巴的企业特性。

因此,当阿里巴巴集团在2013年再次筹划整体上市时,香港成为了阿里的首选。但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阿里和港交所在上市模式上存在意见分歧,港交所坚持“同股同权”,不接受阿里提出的“合伙人治理结构”。

2013年的阿里历经多次融资后,马云及其一致行动人约拥有10%的股份,早已不是阿里的最大股东,两个外资企业日本软银和美国雅虎则各持有其 36.7%和24%的股权,如果按照香港的上市规则,阿里巴巴管理层将会失去公司主导权。多次沟通无果后,最终阿里巴巴选择赴美上市,放弃了香港。

就这样,港交所错过了一只超级独角兽。

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2017年2月的一次演讲中公开表示:“前几年没有让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个很重大的错误。”

增长缓慢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当时的发行价是68美元。至今近四年时间中,其股价最高曾达206.2美元,涨幅超200%,一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电商平台。而这些年恒生指数的涨幅只有20%左右。

截止2017年12月中旬,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通过IPO所募集的资金额排名中,港交所已跌落至第四名,落后于纽交所、上交所及纳斯达克。

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香港增161只新股,总融资额1282亿港元。新股数量较去年的120只增加34%,但融资额较去年的1953亿港元下滑34%,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超大型新股IPO。

自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中国的新经济公司迎来了一个上市窗口期,但这些企业更愿意选择赴美上市而甚少选择香港。爱奇艺、B站、搜狗、趣店、乐信、百世物流、和信贷、拍拍贷、简普科技等均选择赴美上市。

从2017年香港新股的行业结构来看, TMT行业在香港新股中的占比为18%,低于2016年的19%,金融服务业、消费行业占比也有所下降,而占比的增加主要来自房地产、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房地产新股在2017年香港新股大盘中占比28%,排名第一。

就全球增长最快速的部分行业而言,香港占比也很低,如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企业占比仅 1%、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占比 1%、软件服务占比 9%,若剔除腾讯控股则占比只有 1%。传统行业企业的集聚已让香港金融暮气沉沉,港交所迫切需要引进新经济公司。

新规出台

2017年6月16日,香交所发布《有关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咨询文件》。稍后在2017年倒数第9个交易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推动港交所进行成立25年来最大变革,修订创业板及主板上市规则,开放“同股不同权”:放宽尚未盈利 / 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主板上市条件(预期最低市值须达15亿港元);允许“创新型”公司采取双重股权结构(预期最低市值须达100亿港元,若市值低于400亿港元,须通过适用于不同投票权申请人的收入测试);取消创业板发行人转往主板上市的简化转板申请程序;放宽作为第二上市渠道的限制。

因在成长壮大扩展规模的过程中依赖资本的不断输血加持,以小米、美团为代表的众多互联网公司如远走美国的阿里巴巴一样,历经多轮融资后,公司创始人的股权不可避免地被稀释,一股一票机制很可能让创始团队在上市后逐渐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

今年4月30日起,港交所上市新规正式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在港申请上市。这让不少独角兽公司跃跃欲试,尤其允许“创新型”公司采取双重股权结构,为小米、美团、蚂蚁金服这类公司赴港上市扫清障碍,也给互联网科技企业打开了上市新窗口,此时赴港上市,正可谓集天时地利。

此外,美国证监会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更为透明、严格,财务报告须分季度披露,而在香港则压力更小,这也成为科技公司纷纷在港上市的原因之一。

相对于沪深两市,港股市场容量相对比较小,截至2018年6月20日,港股总市值33.9万亿元,约是沪深市场的3/5。2017年,港股交易量只有美股全年交易额的十六分之一,A股的六分之一。港股空间容纳有限,上市独角兽越来越多,越到后面融到的资金越有限,赶在窗口期第一批上市的公司估值会更高。

所以,前文中的新经济公司们才扎堆奔向港交所。

大洋彼岸

大洋彼岸的美国市场,情况也同样不乐观。至少对于中概股来说,可能正在进入一段“至暗时刻”。京东、网易、爱奇艺、阿里巴巴等一批颇具代表性的中国新经济概念股都在上半年告别了2017年的上涨行情,转而进入下跌车道。

京东在5月底股价一度跌穿35美元,较今年1月时超50美元的股价跌去30%,市值蒸发超230亿美金;同样是在近半年时间,网易也经历了股价从巅峰跌至谷底。去年底,网易股价最高攀升至337美元/股,到今年五月底则跌至不足223美元/股,半年内市值跌去41%。

相比之下,市场对于3月上市的爱奇艺已经非常仁慈,尽管上市首日破发,但是在近一个月股价持续上扬至46美元,不过仍难敌中概股整体下挫的大势,近一周已跌回30美元附近。

备受关注的新金融领域受到监管整治、行业洗牌等因素的叠加影响,股价表现则更为惨烈,较IPO挂牌价跌幅最大的信而富已经跌去81%,现在市值仅1.58亿美元。

昨日晚间,刚刚登陆纳斯达克的二手车电商第一股——优信,更是在挂牌前临时下调发行价、缩减融资规模。即便如此,优信也在开盘不久后一度破发,最终当日报收9.67美元,总市值29.67亿美元。

很明显,此时不是中国公司在美上市的好时机。

国内市场

伴随今年资产管理新规的出台,银行配资收紧,一级市场的募资遇到困难,创业者的融资环境也变得更加严峻。2018年5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近两年来最低水平,其中5月末企业债券余额为19.14万亿元人民币,当月融资净减少434亿元,为2017年6月以来首度陷入负值。

事实上,这波金融去杠杆的大潮从2016年下半年便已拉开序幕(普遍以2016年7月或10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为标志),一直到今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出台为节点渐入高潮。

追根溯源,银行体系是一、二市场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渠道,关闸限水自然意味着资源紧缺。有PE负责人表示最近募资越来越难,LP们都缺乏资金,且因大部分LP同时也是企业主,在自身企业融资陷入困局时也就没有资金进行对外投资。

据统计,2018年一季度,国内VC/PE机构完成募集基金规模110.3亿美元,同比下降74.85%;4月,情况继续恶化,VC/PE市场完成募资规模下降85.78%,数量同比下降69.41%;5月情况则更为严峻,完成募集基金在募资规模和数量上都大幅下降,募资规模同比降幅甚至高达90%,数量同比下降 76%,募资规模和数量环比分别为-78.94%和-44.19%。

对于小米、美团这些巨型独角兽而言,融资和估值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例如美团上一轮融资已经达到40亿美元金额,估值高达300亿美元。蚂蚁金服去年的估值已经高达60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体量已经很难从一级市场找到合适的投资者。

而A股市场的上市进程自2018年以来一直比较缓慢,截至6月15日,A股IPO排队的企业仍有279家。

虽然, A股市场为了吸引独角兽公司,自2018年以来快速推进CDR制度。3月30日,《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得到国务院批准通过,除了允许开展CDR试点,还鼓励未上市的创新企业在国内IPO。6月6日深夜,证监会连发9文件,为创新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铺路。其中的《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并上市监管工作实施办法》细化完善了试点企业准入标准。

但半年时间,CDR制度还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上市渠道。6月19日,小米宣布CDR暂缓发行,原定于当天的“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第88次发审委会议对该公司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被取消。有接近小米IPO的中介人士表示,推迟发行是小米与证监会多轮沟通后达成的共识,CDR作为一项创新举措,政策细节斟酌及市场对CDR创新的消化理解存在挑战,考虑到近期市场的大环境,为了更有质量的CDR首发试点发行,决定暂缓审核,后续将择机再行启动。

对于谋求上市的新经济公司而言,在国内银根缩紧、CDR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即使同样面临外部金融环境紧缩,但友好而开放的港交所不失为一个更好的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