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真正的老北京民俗博物馆——长辛店五里长街

即将消失的真正的老北京民俗博物馆——长辛店五里长街

李茂林

抓紧时间去看看长辛店五里长街,今天完成了。不用花钱买门票,也不顾忌什么游览须知,既不用担心有管理人员出来管你,更无须担心在这里买东西挨宰,你进了街就和这里融为一体了。我分明是一个老头子在这里悠闲地漫步,却似乎在经历着儿时的梦游。

丰台区长辛店,北京西南郊唯一没被改革开放大动干戈的古老村落。

卢沟桥没有建成之前,这里是过往永定河的重要渡口,金章宗明昌3年(1192年),渡口上建成了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卢沟桥。清雍正六年(1728年)铺设一条北起广安门,南至长辛店的石道。石道旁树立的御制碑文中记载:“周道如抵,其直如矢,是以达天下。……天下十八省所以朝觐、谒选、计偕、工贾来者,莫不遵路于兹。”元代时称泽畔店,明时有长店,新店两处,后合称长新店。也有传说,行经这里的各色人等皆有,招待客人的店家几乎天天是净水泼街,黄土垫道,总让人感觉有新鲜气象,久而久之“常新店”之名斐誉海内。明万历年间蒋一葵的《长安客话》载:“车马常百计,夫皂不可量,即索旗帜引,仍求鼓吹扬,武夫排道难,尘埃蔽穹苍。”至清时定名为“长辛店”。“五里长街” “九省御道”,作为京师古驿站串通了金、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文化。

今天,走进长辛店,大有一步踏回到上个世纪的感觉,时间似乎在这里凝固了,定格就在上个世纪中。似乎一切都没改变,只不过繁华消退,却多出了几分宁静。在这里,既能想像昔日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历史上上演过多少活剧之情景。又可以唤起和体验已经逝去的全套的老北京旧有的生活。一切似曾相识,一切是那样习惯:墙根依靠的碾盘,路边随便摆出的摊点,男人光着膀子抱着娃在街上转悠,老太太围坐在一起扯闲话……这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老一辈的生活规律竟然都保留着,一切都原汁原味原生态。

老爷庙、火神庙、娘娘宫、清真寺、天主教堂,分部在五里长街,举步可寻,难怪人们常说古镇长辛店是当前北京市内唯一一处同时会集了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宗教聚集之地。只不过有一两处改变了用途。娘娘宫成为长辛店第一小学了,依然气派;火神庙仍是暴力机关,杀气腾腾的,昨天二七大罢工时工人纠察队长葛树贵就是在这里遇难的,似乎明天这里就会重复昨天的故事,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这没有丝毫可奇怪的。五里长街也有独特之处,以胡同出名,名字却不叫胡同,大都以“某某口”命名:大寺口、曹家口、留养局口、火神庙口等等,但对于我来说也不生疏,小时住崇文区花市大街,羊市口,小市口,雷震口,虎背口不是很正常吗?只是长街的南头有一处大车店。著名作家毛志成说,那店家是古人经宛平城出京后第一个歇脚的地方,可惜没找到。

有点口渴,看到路边有卖菠萝的,削好的,一个塑料袋装两,十元钱,我上前问道:“五块钱一个吧?”卖菠萝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回答我:“行啊。”说着就给我挑了一个,“这个小点,您给三块吧。”我说:“别介,五块钱,甭找了。”她说:“那哪行啊。”一边说一边递给我两元钱,我随口说了声:“谢谢您喽。”这时,旁边一位卖破烂老头接过话茬:“一看,您就是老北京人。”我说:“是呀,您怎么知道的?”老头赞赏似的对我说:“局气!”我笑了,和他的攀谈起来,我说,“您是这儿的老人吧?听说区里要规划改造,这条街还能保存多久呀?”他说:“这不,快了。”他告诉我:这里人对这条街都有感情,前几年一个参加过国民党青年军的邻居回来探亲,那人说:虽然隔了大半个世纪,可是一过卢沟桥,一进这街里,闭着眼也能摸到家门。我说:“听说以后也照原样改造吧?”他回答:“大部分人都搬走了,要建四合院高价出售,我们走了就回不来了。”语调中充满了凄凉。回家的路上,我止不住琢磨:即使五里长街照原样修建,老居民不在了,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