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漂保险代理人了一千万保险代理人的心声

7月13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

此次文件可以说是继【2015】91号文后,保险中介行业又一个里程碑式文件,获得了行业的高度重视。

有一位来自北漂的保险代理人,中国807万保险营销大军的一员,入行7年,对保险行业有了深刻的认知,希望通过一文能唤醒一些保险代理人的心声,能够唤醒客户的认同:

作为母亲的角色来说,我没有尽到责任。

孩子7岁了,陪孩子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半年,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总是用大包小包吃的穿的来掩盖内心的愧疚。看着孩子欢欢喜喜、礼貌的有些见外的“谢谢妈妈”,从孩子的眼睛中看到若近若离的我,那么狼狈。

每日漂泊在北京的门头沟和朝阳门之间,来回4个小时的地铁倒公交。因公司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8点半的早会,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迟到一次一天的饭钱就没了,这么多年都睡到5:30自然醒。

刚刚踏入保险业的前三个月是我们是最难熬的,回想起来那段日子是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每天奔波。我们的客户首次拒绝率是98%,客户对产品的拒绝率是60%,有时候为了见一个客户在楼下等2-3个小时,有时候为送一份保单而不得不花掉一个下午的时间,从客户家出来地铁都没了,为装在钱包里的钱多一点,公交加走路,到家都过了半夜。

保险行业是个自律的行业、代理人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不断沉淀的知识才能成为专业,毕竟在我们的认为中是这样子。多年的辛苦付出获得客户的肯定,沉淀了自己的客户圈,确定以此为职业,如果你有一点欺骗的心理,那么你肯定在保险业混不长久。

2015年,保险营销员资格考试取消后,寿险代理人迅速增长,市场竞争激烈,谈10个客户都能找到一个同行。扫一条街都能碰到两个同业在展业。互联网保险对行业的冲击也很大,对于90后的一代,他们更倾向于在互联网上购买保险,社会进步了,人类也进步了,归根到底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了,一款保险是好是坏,百度一下都一清二楚,客户有时候都比代理人专业,互联网的发展更是拓宽了渠道,抢了一部分代理人的饭碗,就是以电器起家的JD也拿到了保险互联网拍照,那全国的JD派送员都将是我们竞争的对手。

客户不再是有保险就行,而是要最适合的保险。对保险代理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的专业要求,不知不觉手机里多了“FO学院”、“混沌大学”等APP,加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健康医疗”、“财务规划”等业务讨论群。有的客户直接给5000元就让做一个100万的意外、50万的重疾,大病小病的都要保的全全的,这才意识到互联网保险对于我们线下代理人的冲击,我们的竞争对手从坐在对面开早会的同事变成了某个知名网站,公司却在说,网络保险怎么不好,有什么缺点,而公司却努力的推广自己的网站+app。

我干了7年,有7年的续期,保险公司因为这个断定不会离开这家公司,所以对于我们有更苛刻的要求。法商的跨界打劫,不仅让我们感到专业能力的挑战,也深刻体会到仅仅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在面对产品竞争的时候,我们客户流失逐渐增大。

我们为客户安居乐业提供保险保障服务,为保险业今天的辉煌勤勤勉勉,我们通过付出劳动为客户服务获得报酬(佣金),但并不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没有得到社会基本的尊重和保障。

看到这位妈妈的信件,时代君回忆起6年前入职保险行业的情景,然而六年以后,沉淀了,老练了,俗称元老了!

首先,保险代理人身份尴尬,公司地位不平等

保险代理人(我们)与保险公司签订的是代理合同而非劳动合同。这意味着我们不是保险公司的员工,不具有劳动者法律地位,保险公司却对我们有严格的考勤要求和强压力的业绩考核。

我们在公司的地位不平等,每天考勤早会要求,却没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工位,也没有公司域名的OA,一年365天,有360天坐在不同的位置,真觉得我们是来打杂的人。我们需要公司提供服务的时候,没有任何议价能力。更多的时候“内勤”在开会,我们只有在门口等…

我们的身份尴尬,既不算公司员工,也不算个体工商户。可在为社会缴纳税收的时候,我们却既要缴纳营业税又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我们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缴纳的双重税收,却没有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福利。我们享受了公司的团体保险,而不是社会上所称的社保,孩子入学、就医…还需要另外找一个公司缴纳社保,还 要偷偷的交。。。

其次,我们的社会地位低,得不到基本尊重

很多人觉得卖保险是暴利,保险代理人就是为了挣钱。不可否认,我们每一个人为了生计,为了支付城市高昂的生活费,为了“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责任,我们都需要担起家庭责任。

其实绝大数保险代理人没有底薪,保险公司只给投团体险,其他都是自己操办,我们的收入仅仅是佣金,在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横向到家庭,纵向是几十年,从保单签订的那一刻,就代表我们跟客户绑定了一辈子,客户的理赔都是由我们亲自负责,所有展业工具、费用全部都是自己掏腰包,这就是很多代理人刚开始从事保险行业困难的原因,我们的展业成本高达40%。也不能抵扣税收。

我们的专业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肯定,很多的情况下:客户有兴趣了解保险的时候,发个信息打个电话,你的服务要像知乎一样,呼之就来。而在被动接到电话的时候,就嗤之以鼻,直接贴上“骚扰电话”的标签。当你向朋友说你是做保险的时候,有人的脸比翻书快十倍,巴不得跟你站的远远的!

中国保险代理人“粗放式“的结构已经发展了20年,保险代理人快速扩张,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的不良行为对保险业造成了恶劣影响,扭曲了保险业的光辉形象,但不能否认绝大多数保险代理人为了这份事业付出的工匠精神。这次的《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国家社会对我们的关注、监管部门对我们社会作用的认可。

意见稿中对我们提出了很多具体的“不得”、“禁入”、“不准”以及“监管红线”,相信这些重压有助于市场的规范化。我们尊重规则、维护立场,我们深谙市场必须要有“监管”,有法可依,有纪可循。

我们同样希望,管理者能给予我们明确的行业身份、合适的行业地位、平等的业务环境,我们承担社会责任,是否应该享受社会基本福利…能给予我们更多“可以…”的选择。

毕竟现在中国个人保单60%是通过代理人渠道销售,只有代理人得到尊重、得到保护, 才有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最后,是关于未来的思考

从个人从业经验而言,未来独立代理人的角色一定会快速崛起,以往以销售保险为目的的销售都讲一步步淘汰,保险代理人会转变为"保险理财私人管家"。毕竟独立代理人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就意味着客户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客户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思考,而很多代理人只能被限制在一家保险公司销售一家公司产品,渠道太窄。曾经银保监发文“以客户利益为中心”,显然大部门的代理人却依然按照我能赚多少佣金为出发点。

近两年,保险中介的发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真正为客户着想的代理人,能够综合市面保险产品的各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客户的选择性更强、更多样化。同样也对独立代理人有着更高、更全面的专业能力,及风险合规意识的要求。

此外,保险咨询办公室(个体工商户)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新生态业务形式。它既能保持独立代理人较高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在为客户服务上将发挥更大优势。

保险代理人制度如何完善,独立代理人制度何时明确规范?

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代理人管理一定趋于完善、合理、公平。

而作为一名保险代理人也必须坚持终身学习、掌握过硬保险技能、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用专业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