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区志》|自然环境 地质 地貌——地 貌

一、平原

回民区位于哈拉沁冲积洪积扇上,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冲积倾斜平原,系大青山南麓的山洪冲积扇边缘。

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主要由乌素图沟、毫赖沟、坝口子沟、红山口沟等冲积洪积扇群组成,并向南延伸,大致分布在京包高速公路以南地区,海拔在1 100米左右,坡度一般在2~5度,是回民区主要耕作区。

山麓洪积平原,分布在大青山南麓,海拔在1 250米以下,分布着一系列洪积锥面积大小不等的冲积洪积扇地,多为0.5平方公里左右,坡降较大,在红山口、坝口子及乌素图等地,还有比较明显的阶地,尤其是西乌素图可见到保存较好的四级阶地。

二、丘陵

大青山脚下属山前倾斜洪积平原地,为山前间不明显的丘陵过渡带,其植被多为人工林。

三、山地

回民区山地属阴山山地的一部分,约135平方公里,为东西走向。山地由前古生代变质岩系、中生代陵相碎屑岩以及侵入其中的不同期次的花岗岩组成。山间沟壑纵横,垂直山脉走向的沟谷较发育,切割深,沟道比降为1/50~1/300,属侵蚀剥蚀大起伏的山中地貌。

四、山脉

回民区境内的北部和西北部山地属阴山山脉中段──大青山中段。大青山,在秦汉时代称为“祁连山”;隋唐时代,称为“阴山”;至元代,也有仍称之为“祁连山”的,但多数则称“黑山”或“天山”;元代蒙古语又称“漠喀喇”意亦为“黑山”;又因大青山包括约70余个黑山头,所以那时蒙古语又称“达兰喀喇”意即70个黑山头之山脉。《绥乘》说,北方对“青”、“黑”可以通用,故“黑山”在以后又称作“青山”;至明朝嘉靖年间,在“青山”之前又冠以“大”字,故以后在数百年里一直将阴山中、东段的阴山山脉统称为“大青山”。整个大青山共有77座山峰,回民区境内有8座山峰。

蜈蚣坝 由蒙古语“翁衮”演变而来,意为“神圣的山岭”。坝顶在呼武公路17公里处。海拔1 629米。地理坐标北纬40°56′30″,东经111°33′。北魏时称作“白道岭”,宋辽时称“渔阳岭”,金代称“神山”,元朝称“翁衮达嘎坝”。元代仁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修建两座甸城。在北山坡前设一哨所,南山坡设一驿站。到明清之际,汉语译为“翁鞥观山”。清雍正年间,这里曾有重兵扼守。明末清初,始名为“吴公坝”或“蜈蚣坝”。

西笔架山 位于乌素图沟口西侧。地理坐标北纬40°50′30″,东经111°35′,海拔1 130米。山峰并排对峙,恰似古式笔架,故得此名。山中矿藏有云母。

砚台山 在西笔架山南侧,因其形如砚台得名,海拔1 244米。笔架山、砚台山遥遥相对,各成一体,五岭蟠结,形成巨大文房之宝,可谓巧夺天工。若登此远眺,呼和浩特的楼台亭阁、高楼大厦、街井市容历历在目。

马头山 在砚台山南,是大青山南麓山。形似马头而得此名。地理坐标北纬40°49′30″,东经111°33′,海拔1 200米。马头山下东侧有著名的乌素图召。

半山 位于乌素图西北5公里,海拔1 664米,是乌素图沟一侧的悬崖绝壁,十分壮观。

摩天岭 位于乌素图西北14公里,是回民区与武川县的交界山,海拔2 081米,山巅群峰直上,与天相接,故得名摩天岭。摩天岭风光秀丽,植被繁茂,白桦成林,人迹稀少。山下有黄金矿藏,山前破营子梁有特种水泥矿。

大白山 位于东棚子村东北,海拔1 404米 。岩体由远古界二道洼群白色大理石组成,故取名白山。当地群众多年来在此开采烧制白灰。在此山峰中有多处岩雕、岩经。是重要的文化遗址,极具研究价值。

南天门山 又叫天门山,在乌素图沟中,海拔1 344米。山高而峻,形成天然石门。据《绥远通志稿》记载:“其山高峻,夏日游人涉其巅,望下方苍翠难名。殊不知其雨也。”

五、沟壑

回民区境内河流多属季节性沟河,这些河的水流少部分来自山泉,多为雨季沟谷的汇流水。回民区有大小山沟13条,主要有乌素图沟、坝口子沟、毫赖沟,最后流入小黑河。

乌素图沟 发源于武川县,沟长47.8公里。由6条大沟若干条支流和16个山湾组成。1958年,在沟口建有乌素图水库1座。

毫赖沟 “毫赖”系蒙古语,意为“沟道”。毫赖沟村因此沟得名。沟长12公里。

坝口子沟 位于呼和浩特市正北。沟长19.3公里,是大青山第十二条大沟。沟中修有呼武公路。该沟从坝口子村深入6公里处分为两叉,东叉与呼武公路相伴,西叉经沙湾子、红土窑、小东沟、焦赞坟、前坝底到坝顶与主沟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