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系列报导」海沧扬帆后来居上 创新驱动厦门“芯”动能

近年来集成电路成为各国发展的必争高地,继2014年后,在大基金推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奋起直追,但多年来,芯片对外依赖度仍高,其2017年芯片进口额再次扩增至2601.4亿美元超过进口原油,并再登新高。

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民生国计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自主创新的集成电路产业推动。在此背景下,站在“新征程”起点上的厦门海沧,正以其独特创新理念,奔跑转型蜕变的“芯”跑道,成为厦门跨岛发展的重要核心。

如今的海沧正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因地制宜发力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立区、对台融合、特色创新”的规划,海沧正打造高端前沿的国际一流产业体系和海湾城区,吸纳两岸人才,群聚产业规模效应。

规划到2025年,海沧区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不低于500亿元,设计和封测将是重点发展的两个方向;生物医药产业预计实现产值400亿元;新材料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90亿元。

后发先至 打造产业差异化优势

走进坐落于海沧大道的厦门中心30层的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凭窗望去,映入眼帘的一面是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和厦门本岛,另一面是鳞次栉比、有序建设的新城。

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总经理王汇联

“海沧具有‘后发制人’的优势: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较好等等。”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汇联接受DIGITIMES采访时表示,在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落地的过程中,海沧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国内外产业态势和阶段,在半导体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实现差异化的精准定位。

同时,依托专业团队、专业平台,将政府资源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海沧俨然已从零基础的“边角地”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暴风眼”之一。

海沧在2016年底确定产业立区起,经过一年多来务实开拓,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集成电路逐步显现其产业规模效应。通富微电、士兰微、芯舟科技、厦门金柏等一批总投资350亿元的先进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展开,更有绿芯半导体、鑫忆讯等多个项目相继选择落户于海沧信息产业园区。

创新开拓 搭建专业化产业平台

高速高质的发展需要高起点的产业平台依托,使得资源配置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海沧率先全市,在工业领导、市场化招商、规划引领、项目带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集成电路的招商引资为例,海沧的集成电路产业用一年的时间后来居上,离不开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的成立运营。

王汇联分析指出,相比传统招商引资,专业化招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效率更高,在招商、投资并购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精准研判和有效沟通,确保质量和成效。”

王汇联还指出,海沧依托专业化团队与平台,遵循市场化规律,构建起“政府+园区+基金投资公司+专家委员会”机制来统领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产业发展、运营管理、资源集聚、金融担保等服务。

产业发展的初期资本引导是一重要途径。王汇联还透露,随着业务发展需要,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今年开始将会筹划募资总规模达10亿元的基金。

打造500亿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过去厦门经济发展受地域狭小限制,为适应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拓展更宽广发展前景,集群效应明显的集成电路产业,成为厦门破解新旧动能,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按照全市一盘棋,差异化布局、错位发展”的思路,海沧出台了《厦门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海沧区实施方案》,以及配套的产业扶持政策和人才政策。其中,为加快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集聚,海沧一次性拿出最高800万元的购房补贴,还将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人才奖励或补助。

厦门拥有毗邻台湾地区的地利之便,其人文环境及生活习俗相近,使其成为对台胞,特别是台湾半导体人才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王汇联指出,“发挥与台湾地区融合发展,双方能共同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