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信,这三个思维模式决定发展路径

在自己当前的团队当中,有着不同个性的伙伴,这样使得团队呈现多元化和差异性,也会更有趣。

个性不同,应该包容。

但在此之外,穿过个性的表象,能看到每个人底层思维方式的不同,而这会直接决定了他未来的业务情况和发展。

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发展路径就不同。有人急躁地离开,另寻牵绊;有人选择坚守,静待花开。

比如跟一位曾经的下属小A沟通,聊到当前业务比较差的情况,在她的言语之中,只有对于合作伙伴的抱怨。

先把我们的业务模式介绍一下,我们的保险业务是通过银行渠道展开,也就是说是通过银行伙伴来见到客户。特别是对于中信保诚这样坚持"保险姓保"的公司,不做期限短、回本快的纯理财型产品。

在销售时,需要以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为基础,使用专业化的销售模式,因此对于销售人员的整体能力要求更高。不光自己具备销售能力,还需要跟理财经理打好配合,他们对于客户的了解更多,我们辅以专业化销售的帮助。

但是在小A的描述时,具体的事件是在一次销售当中,自己已经把客户谈好决定购买。但在实际下单时,自己接了一个电话,交给行方人员来服务。但正是一个电话的功夫,单子就飞了。

就针对这个事情,小A觉得行方人员差,因为别人不行,所以没法再坚持下去。当你引导她如果真是如此,那可以自己做好全流程的跟进,逐步地培养银行方的能力时,她的回答是,“业务是大家分工一起做的,大家都受益,凭什么我一个人干?”(想起自己当初面谈时的尴尬脸~)

后来回想起面谈,我想她的回答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种是确实认为自己具备能力。一种是其实自己也不行,那么说别人不行是最好的开脱方式。。

如果是一名能力强的销售,在配合的初期,她一定会坚持全程跟踪服务。即使发现对方能力还需提升,发现问题她不会只有抱怨。完全可以自己先来,那应该是做为销售要必达成目标的坚定以及做好全程服务的嗅觉。

也就是说,大概率的可能是第二种,是她自己的抱怨毁掉提升空间。

好了,来谈谈案例之外,反应出的底层思维,可以把这理解成是一种不成熟的职场心态,不妨来聊聊这种不成熟的常见表现。

(仅仅站在这件事情的立场上,不去假设小A的离开是有其它难以言说的原因)

表现一 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No),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Yes)。

不想要的东西往往是人性直接抗拒的,拿工作来说,最大的期望是事少、钱多、离家近,或者说最大的期望是不上班。但现实往往是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

事多钱少是每个人都不想要的,人和人的区别就在于想要什么,因为想要而去承担那些不想要的痛苦

想赚钱,想发展,就要付出代价,要么是拿时间换,要么是拿才华换,要么是拿资源换,如此而已。

不想要的是义务,想要是权利,权利义务会有偏差,但往往处于动态平衡当中。当你觉得两者中产生了不平衡,要么是能力不足,要么是期望过高。

所以想明白自己要什么才是影响自己决策最关键的因素。

拿金融理财来讲,选择某一种产品,是选择它的长处,但同时又不愿意承担它的不足,所以容易被保本、收益高的产品欺骗。但实际是,保本很难收益高,收益高的很难灵活性特别好,难以完美。

对完美的期待就是什么都想要,却不愿意承担责任,在职场上的不成熟正如是。

想要的是自己定下的目标,说的是关注结果,比如每个人工作都要获得收入和发展。

不想要的往往在过程中,比如压力大、时间长、暂时的收入不高。

职场不成熟的表现就是放大过程中的不适,却忽视对于目标的关注。

表现二 脑袋里只有Yes和No,却没有权衡

在实际生活中,想要和不想要还可以还互相转化,这是通过个人工作和公司要求之间的转化。

比如说,公司临时要你负责一个项目,还是在你已经忙得不可开交的情况下。

常见的反应是say no,告诉老板,我太忙了根本就没有办法等等~~

但你想想,不是什么一定要说no啊,无非谈谈条件好了。先说Yes,然后向对方提出资源、人力的要求,甚至是完成之后奖励的要求等等。没什么不能谈的,就看条件够不够(当然,不触犯法律底线,不违背道德伦理是底线)

但是人性的潜意识第一反应会是say no,拒绝太容易说出口,而答应就要付出,付出就会改变,改变就会带来不适,进而拒绝。

不妨,说Yes,然后再去寻找资源。这就是Yes 和 No的反转。

Say no,就错过机会。选择Yes,条件谈判而已。

表现三 你的Yes和别人的No,重心在哪里?

我们往往会把眼光聚焦于自己的长处上,进而自我感觉良好;却容易纠结在他人的不足上,抱怨、指责,无法合作。

人性的弱点是,对自己得过且过,对他人却足够苛刻。

放弃对于完美的要求,前面讲了对事情的部分,延展开来,也要放弃对于他人完美的要求。

应该做的是严于律已,宽已待人,对吗?

再延伸来讲,这并非逼迫自己去欣赏他人,而是你的脑海里有至少有两种价值观的存在,还能安然地相处

比如做为理财顾问,要接受冒险型客户的理财价值观,也能理解保守型客户的初衷,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有适合。

你不能说教,而是站在第三方立场的表达,决定交给对方。

结语

Yes 和 No,说的是对事情,对环境,对他人的权衡。

对你有触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