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的微笑——Intel Hades Canyon 冥王峽谷 NUC8I7HVK首發評測

以神的名義

半年前,如果有人跟我說,Intel的CPU會集成AMD的GPU,那我一定會覺得這個人的腦子秀逗了。作為消費級x86處理器僅有的兩位,雙方可以說是生死冤家。而且高性能的集成顯卡一直是AMD APU的撒手鐧,怎可能輕易的開放給Intel?

NUC是Intel出品的一款小型化的PC,先前的產品絕大多數都會採用U後綴的低電壓處理器。曾有一款採用標準電壓移動式處理器的Skull Canyon (NUC6i7KYK),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骷髏峽谷或者叫大骷髏。在那款產品中,雖然Intel拿出了當時自家最強iris pro 580,但是距離市面主流顯卡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立志於打造超豪華小鋼炮的Intel怎會就此善罷甘休?既然自家的GPU不行,那麼就放下身段虛心求教,向AMD伸出橄欖枝,兩巨頭合力打造地球上最強大的集成顯卡。

直到Intel在其網站上默默發表了i7-8809G這顆處理器的時候,這一切變成了現實。Intel的Kaby lake,終於和AMD的VEGA在一起了。

就此Intel的第二代高性能迷你電腦華麗誕生,Intel也給它取了一個更霸氣的名字——Hades Canyon。

Hades,是古希臘神話中冥界之王的名字。Intel以冥王的名義向全世界詔告其要征服迷你主機界的決心。

降臨

這次Hades Canyon在年初的CES上發佈,目前還未上市。Koolshare搶先得到了Hades Canyon的工程樣機,我這就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與零售版不同,工程樣板採用牛皮紙盒包裝,正式版一定會換成彩盒的

附件除了電壓和說明以外,還有一個背掛支架

電源來自光寶,最大輸出是230W。這個電源不是一般的大,堪比磚頭。下面那個圖上的手機,是6.2寸屏的三星Galaxy S9+。跟這個電源一比,簡直像玩具一樣。

主機整體為黑色,頂蓋和中框為塑料材質,底部為金屬材質。

雖然是塑料材質,但是在塑料下面都有堅實的金屬骨架。中框佈滿蜂窩狀散熱孔。

正面的接口,從左到右分別是,開關、紅外線接收器、SD讀卡器、USB3.1 TYPE-A、USB3.0高電流、HDMI2.0輸出、USB3.1 TPYE-C、3.5mm音頻接口。

背面的接口,從左到右分別是3.5mm音頻與光纖聯合輸出、電源接口、兩個雷電3接口、兩個mDP視頻輸出接口、兩個RJ45網口、4個USB3.0、HDMI2.0輸出

頂蓋左側,做了蜂窩狀突起的裝飾

頂蓋右側則是磨砂處理,這部分是透光的,為了顯示骷髏頭的燈效

拆機需要使用2mm內六角扳手

頂蓋內部可以清楚地看到頂蓋做了透光處理的骷髏頭

頂蓋下面可以看到金屬骨架,一來是加固,二是做電磁屏蔽。還有光導材料和led組成的燈光,照亮頂蓋上的骷髏頭。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燈光效果是RGB的。在BIOS裡可以單獨調整骷髏頭和骷髏眼睛的顏色,不過只能固定顏色,沒有漸變等高級效果。不知道後續會不會提供軟件來調整。

這塊金屬板背面預貼有兩條M.2導熱墊

拆下這塊金屬板,可以安裝內存和SSD了。大家都知道NUC都是準系統,需要自行配備內存和SSD。

我這裡為他配備的是,三星原廠DDR4-2400 8G*2,Intel 760P 512G

普通用戶拆到這裡就可以了,安裝完內存和SSD就可以使用了。但是我還要繼續往下拆,這個中框是套上去的,可以慢慢拔出來

這樣,主板的另一面呈現在我們眼前

i7-8809G的真身,左邊是CPU,右邊是GPU和HBM2顯存。畢竟是兩家合體的產物,不可能像APU一樣封裝到一個DIE裡面去。但是能將CPU、GPU、HBM2顯存封裝到同一個基板上也已經是個創舉了。

搭配的芯片組是HM175

GPU和CPU的供電也是分開的,其中GPU是由IR3567B所帶領的4+1相供電

MOSFET是來自Alpha and Omega Semiconductor的AON6992。由於這並不是一款Dr.mos,所以還要搭配MOSFET Driver。GPU這邊選用的Driver是英飛凌的CHL8515

CPU這邊採用瑞薩Renesas的ISL95829AHRTZ

分為3+2+1相,分別為CPU、CPU核顯、VCCSA/IO供電。CPU使用的MOSFET和GPU那邊一樣,但是Driver我沒認出來。

主板的BIOS採用可拆卸設計,救磚方便多了

GPU的BIOS同樣是可拆卸的

無線網卡是自家的8265NGW

雙網卡分別是I219LM

和i210AT

網口上還加了網絡變壓器,保證傳輸距離和信號強度。這在路由器上比較多見,但是在主板上已經不常見了

IT8987來收集各傳感器信息

雷電3的解決方案是來自Intel自家的JHL6540,這個控制器使用PCI-E3.0 X4帶寬,可以提供兩個雷電3接口,即使沒有雷電3外設,也可以當做兩個USB3.1接口來使用。

德州儀器的TPS65982來為USB3.1接口來進行正反插檢測,並且還可以為終端設備提供PD協議的供電

前面板的USB3.1方案來自祥碩ASM3142,這個在臺式機主板上就見得多了

正反插和PD方案同樣是德州儀器的TPS65982

散熱模組規模並不算很大

採用均熱板導熱,而且由於GPU和CPU的封裝高度不同,也可以明顯看得出來均熱板有著明顯的梯度

風扇是兩把來自AVC的液壓軸承風扇

拆機之後的全家福

連同內存和SSD裝回去之後,過個秤吧。1293克的重量應該已經超過很多輕薄筆記本了。

加上那個板磚一樣的電源重量就更嚇人了超過2KG,這無疑會讓Hades Canyon的便攜性大打折扣

通電之後那個骷髏頭的效果

關燈之後格外醒目

征服

BIOS解析

開機之後想要進入BIOS設定,需要按F2,或者鼠標點擊屏幕右上角的”setup”

和專業主板廠商一樣,Intel這套BIOS也分為簡易模式和高級模式,默認進入簡易模式

簡易模式中可以查看整機的硬件和傳感器信息,還可以修改啟動項

進入高級模式後,就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和專業主板廠商的區別了。首先,我見過的主流主板廠商,他們的BIOS都是多級菜單式。而Intel這套BIOS採用標籤式,幾乎沒有任何二級菜單。

舉個例子,比如下面這張圖,我想關閉主板上的某些端口,我直接把後面的勾取消就好了。而專業主板廠商的做法是,先選定這個設備進入二級菜單,在二級菜單中選擇開啟或者關閉,然後再返回。Intel這樣做明顯簡化了bios的操作,同時也使得鼠標在bios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而且更令人意外的是,Intel居然還適配了觸摸屏。

在之前的拆解中說過,面板上這個骷髏頭是RGB的,在bios的這裡可以設置顏色。

Cooling選項卡中除了簡易模式的查看功能以外,還可以定義風扇策略,可以根據不同傳感器的溫度來定義轉速。不過稍顯遺憾的是預設的這些傳感器並不包含GPU溫度。後文中的溫度和噪音測試時,這裡選擇的風扇模式均為balance。另外,也許是因為工程樣機的關係,這裡有個小小的bug。那就是在FanControlMode中,如果選擇了Fanless,那麼就再也選不回其他模式了,只能通過將bios設定恢復默認才能恢復。希望後續量產的正式版可以將其修復。

Performance標籤,這裡面是超頻功能。對,你沒看錯。這款8809G是不鎖倍頻的,可以進行超頻。但是由於迷你主機的散熱和電源所限,超頻幅度有限,後文中將進行簡單的超頻測試,有興趣的可以往下看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在默認情況下的睿頻表,單核心42,雙核心41,三核心40,全核心39

Performance下的graphic標籤,我本來以為這裡是超GPU的呢,結果進來一看大失所望,僅有一個關閉集顯的選項。

當然除了CPU以外,內存也是可以超頻的

Security選項沒什麼好說的了,無非是設定密碼和虛擬化等選項的開關

Power選項重點看下左邊,默認情況下Max Performance是被勾選上的。不要被字面意思所矇蔽了,這並不是最大性能的意思,在後文的超頻測試中我再具體說明

Boot,顧名思義就是啟動了,啟動項的設置直接拿鼠標拖拽就好了

硬件分析

新機裝完系統首先是要安裝驅動咯。由於剛到手的時候Intel並沒有及時提供驅動,所以我在Intel官方網站尋找未果之後,曾經去AMD那裡找了一下驅動,但是最新版的Radeon Software無法提示找不到兼容硬件無法繼續安裝。看來雖然是AMD出品的GPU,但是驅動還是需要Intel定製的才行。有戲稱說A卡戰未來,AMD的驅動更新對於顯卡本身來講還是十分重要的。這也不由得讓我有了一絲隱隱的擔憂,在這款Vega M正式上市之後能否及時得到驅動更新?

下面我們看看這款Intel定製的AMD驅動的界面長得是什麼樣子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下圖是AMD Radeon Software的界面

沒錯,Intel這次的驅動幾乎就是AMD原版換了個皮膚。裡面的功能和內容,相似度高達90%

包括驅動之內的圖形配置、分辨率及色彩格式等設置,完全都跟AMD原版一模一樣

GPU-Z軟件目前的最新版本2.8.0尚不能正確識別RX VEGA M的正確參數,只能看到1536SP、4GB HBM2顯存和PCIE3.0*8的連接帶寬

而根據Intel之前給出的信息,這次i7-8809G所集成的RX VEGA M GH是24cu,總共24*64=1536SP,64rops。相比於polaris核心的RX480/580的36cu(2304sp)的規格低了三分之一,而rops卻翻倍了。

由於也是織女星的變種,所以該支持的視頻解碼也都支持

CPU-Z這邊要好一些,目前最新版本1.83.0可以正確識別出I7-8809G的具體參數。

芯片組採用H175M,這並不意外,因為Intel暫時還為發佈3系甚至2系列的移動芯片組。所以目前能拿出的最高的移動芯片組也就是HM175和QM175了,而這兩者的區別也僅僅在於vPRO和Trusted Execution的支持與否上。

但是這樣會有一個問題,HM175的PCI-E通道數量只有16條,這也就是我下面要談到的這款NUC的PCI-E通道分配問題

首先是直通CPU的通道。按照以往的經驗,Intel主流平臺的i7一共有16Lane直通,根據主板的不同,可以分為16*1、8*2、8*1+4*2。GPU佔用了一條8lane,另外的8Lane如果分成4+4分別提供給兩個M.2豈不是皆大歡喜?

然而,事情是這樣的……

剩下的8lane的確是分成了4+4不假,但是一條4lane分配給了USB3.1主控,而另一條4lane,分配給了你做夢也沒想到的一個東西——讀卡器。我是不理解設計師到底是怎麼想的,有沒有人能幫助我理解一下……

下面再來說PCH上的PCI-E,之前說過和桌面版的Z170/Z270相比,移動版的HM175的PCI-E通道相對較少,只有16Lane。既然兩個M.2沒能直通CPU,那麼理所當然的就落到了PCH上了。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由於Intel主流平臺並沒有VROC功能,那麼m.2的SSD如果想做Raid的話,那就必須都要掛載到PCH上,而且如果想要兼容sata通道的m.2盤的話,也必須要掛載到PCH上。那麼剩下的8Lane分別被分配給了雷電3控制器和211at千兆網卡和8265ac無線網卡。

性能測試

據外國媒體猜測,這款nuc可能的售價為999美元,換過來應該是不到7000元毛爺爺。那麼我也用手頭可用的配件,不包括內存和ssd,以不超過7000元的價格組裝一套平臺(以下簡稱3A平臺),跟HadesCanyon進行下對比測試。

<table><tbody>

AMD Ryzen R7 1700

約2000元

ASUS PRIME X370 PRO

約1000元

XFX RX480 8G黑狼進化版

約2000元

SeaSonic P660

約1000元

機箱

約300元

總計

約6300元

/<tbody>/<table>

其中HadesCanyon搭配的為三星DDR4 2400 8G*2,Intel 760p 512G。3A平臺搭配為鎂光DDR4 2400 8G*2,Plextor M8SeG 512G

純CPU理論測試

先來個內存帶寬測試

首先是最常見的CineBench R15測試,

Fritz Chess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象棋測試

Winrar是我們日常中最常見的一款壓縮工具,可以看出rar對於AMD處理器的優化明顯不足,即使是在多一倍核心的情況下,也只領先intel一點點。

7-zip是一款開源壓縮工具,無論是從壓縮率還是壓縮性能來講都要勝過rar,但由於UI過於簡陋,所以一直未能撼動rar的霸主地位。

wPrime是一款計算圓周率來測試處理器性能的工具,這裡我測試使用的是32M位計算測試。顯然8809G這次又表現的很好,單線程遙遙領先,多線程只是小幅落後。

SiSoftware Sandra分別對處理器的算術性能、加解密性能、和多媒體指令集進行測試

X264HD Benchmark來測試處理器的視頻編碼能力,這裡8809G大幅落後於R7 1700,畢竟只有四核。

將上述的測試總結為表格,可以看出憑藉較高的主頻和豐富的指令集,i7 8809G在單線程測試中明顯領先於R7 1700。而受限於核心數的限制,在多線程測試中則落敗。綜合而已,兩者可以說不相上下,各有側重。

整機理論測試

首先是PCMARK10,執行了EXITENDED測試,通過四個角度來對整機進行評測。i7-8809G憑藉高主頻在常用功能和生產力中佔優,受限於核心數而在數位創作中落敗。

下面的3DMARK的兩個場景測試,分別是TimeSpy和FireStrikeExtreme

3Dmark側重於測試顯卡,所以nuc全面落敗

遊戲測試

首先是現在最火爆的吃雞遊戲——絕地求生。測試方法為固定設置為“高”畫質,也就是僅次於“極致”的第二高級別,在不同分辨率下進入遊戲。進去之後散步幾分鐘,選擇其中一分鐘區間繪製幀率曲線

由測試結果可以看出,在1080p分辨率下,可以流暢的進行遊戲。2k分辨率就比較吃力了,4k分辨率下基本上無法流暢運行

下一個是尼爾機械部隊。測試方法是在畫質設置中首先設定為high,然後再手動將抗鋸齒關閉。選擇2B小姐姐出現之後與第一個機械臂BOSS的戰鬥過程,在不同分辨率下繪製幀率曲線

由於PC版的尼爾機械部隊會鎖60幀上限,所以在1080p的分辨率下可以滿幀運行,而2k也基本可以順利遊戲,4k下則比較卡了

下一個是NBA2K18,測試方法是把畫質調到最高,然後關閉抗鋸齒選項,進入快速比賽,讓電腦和電腦互相進行一節比賽,記錄其幀率曲線

1080p無壓力,4k玩起來也還行

然後我有選取了一些自帶Benchmark的遊戲來進行了測試,綜合所有的測試結果得到以下數據(由於尼爾機械部隊鎖60幀上限,在低分辨率時已經觸及上限,所以未計入數據計算)

我們可以看到,在1080p的分辨率下,Vega24能夠達到RX480的70%以上。但是隨著分辨率的提升,4G顯存的瓶頸逐漸顯現。綜合起來,雖然在遊戲方面NUC的性能只有我自組對比平臺的68.89%。這也是可以預料的,畢竟Vega24要比RX480少了1/3的SP,性能僅有其70%也很正常。但是這也已經足夠讓它在1080P外加中高畫質下暢玩許多遊戲了。

暴怒

功耗、發熱與噪音

首先介紹一下我的測試環境,室溫23度,噪音測試儀的最低測量下限為30dba,室內環境噪音低於3dba,所以噪聲儀一直顯示為30。人耳距離主機大約40cm,噪音儀距離主機的距離請看下圖

開機進入桌面,靜置的時候非常安靜,噪聲儀沒有任何反映,我也需要再靠近點很仔細的聽才能聽到微微有響聲

這次HadesCanyon的風扇策略很特別。上面在說bios的時候我提到過,默認風扇策略中的四個傳感器中沒有GPU溫度。所以GPU高負載時風扇的轉速明顯沒有CPU高負載時候來得快,烤GPU時的噪音也遠遠小於烤CPU的噪音。

當GPU溫度升高的時候,風扇並轉速並不隨之升高。又由於GPU和CPU在同一塊基板上,並且用同一個散熱模組進行散熱,只有在GPU溫度持續升高並將熱量沿著散熱模組傳導給CPU,導致CPU溫度也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觸發風扇策略,使風扇提速。這點從下面furmark拷機所顯示的溫度曲線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很明顯可以看出來,隨著GPU溫度的持續上升並且開始影響CPU,當升高到70度,這是CPU溫度也處在一個高位了。此時風扇忽然高速運轉,噪音異常變大。GPU溫度迅速從70度回落到60度左右,然後風扇減速噪音變小。然後GPU溫度再次持續升高開始新一個循環。

執行3DMARK壓力測試,持續十分鐘後,噪聲儀讀數約為40.7dba。人耳的聽感也是能夠聽見有風扇的聲音,但並不是很大。

執行AIDA64 FPU拷機時,噪聲儀讀數已經上升至49dba左右。此時已經可以聽見非常明顯的聲音,大概跟之前華碩Strix GTX1080TI滿載時候差不多。非常明顯,還勉強可以忍受。

在說回剛才的furmark,拷機的過程中大多數時間噪聲儀保持在45dba左右。但是當GPU達到70度時,風扇會在短時間內提速,持續數十秒,這段時間噪聲可達53dba,此時已經非常吵,難以忍受。但在這過後溫度和噪音又會降回一個比較低的程度,再次循環

功耗方面,僅插電源未開機時,功耗為2.2w

進入桌面靜置,功耗約為18w

3dmark壓力測試過程中,功耗約為104.9w

AIDA64拷機FPU時,功耗大約100W

Furmark拷機GPU時,功耗大約為145W

由於拷機FPU比靜置功耗經提高了80w,如果在Furmark的基礎上再進行FPU拷機將接近電源230w電源適配器的極限。出於擔心電源燒燬的緣故,我未進行FPU和Furmark雙拷機。

至於溫度,拷機FPU的時候四個CPU核心的溫度大約在78~84之間

Furmark時候上面的圖上有,最高70度

3dmark壓力測試的溫度,穩定維持在70度出頭

而主機外圍的溫度讓我很驚訝,手摸在主機頂部完全感覺不到熱,稍微有一點點的溫感,用熱成像儀掃一下,發現的確如此,最熱的地方是後面出風口,達到了42度,而主機本體上幾乎比室溫熱不了多少

而電源適配器就沒那麼輕鬆了,摸起來有溫溫的感覺,熱成像儀顯示它也已經達到了40度

超頻測試

不知道在上面的溫度測試中大家有沒有看出什麼問題來。沒錯,就是那張FPU拷機溫度的圖。下面的CPU CLOCK裡可以看到當時部分核心的主頻只有3.5GHz,理論上應該是全核心3.9,明明溫度不高,可為什麼會降頻呢?

這就要回到我上面講BIOS時候賣的那個關子了。在bios設置中power標籤中的Max Performance Enable這項去掉,我們可以看到兩個滑塊

這兩個滑塊就是處理器功耗限制,默認為65w。所以說如果將Max Performance Enable選上,cpu將會收到這個默認策略的限制,這也是為什麼默認情況下烤FPU會降頻的原因。於是我將這兩個滑塊拉到最大,最大值為100。這次再烤FPU的時候,就不會降頻了,同時溫度也上升到了90+

下面我們來嘗試一下對CPU進行超頻吧。首先調整倍頻,在Performance-Processor標籤中拉動Turbo Ratio滑塊,也是在這個標籤裡適當拉動電壓滑塊。

我最開始嘗試了45倍頻,雖然可以進入系統,但是非常不穩定,不一會兒就死機了。後來調整為44倍頻。進行CineBenchR15測試,全核心達到了4.4GHz。測試分數上升至949分,相對於默認情況下的853分提升了10%左右。

雖然性能得到了提升,但是付出的代價同樣是巨大的。超頻後的nuc,進入系統哪怕是在桌面靜置時,風扇也出於中高速運轉。噪音計顯示為43dba,可以清楚地聽到風扇聲音。隨便進行任意一項測試,主機就像坐上了直升機起飛一樣,噪音計顯示超過了53dba,近距離使用已經無法忍受了。而溫度則也已經大踏步的朝三位數邁近了,此時功耗也已經超過了130w

所以,即便是不鎖頻,這樣的小主機也完全不適合超頻。超頻所帶來的提升完全不值得付出噪聲、功耗、熱量的代價。

GPU部分我也嘗試了超頻,由於BIOS內沒有內置超頻GPU的選項,所以我嘗試在操作系統內使用MSI AfterBurner調整了GPU主頻。但是僅僅將GPU主頻從1190MHz向上拉動50MHz就出現了死機現象,無法通過任何測試,所以就沒有進一步往下進行。如果不是Intel對GPU進行了鎖頻,就是軟件支持還不夠,需要後續更新。

新王登基

總結

這次的冥王峽谷作為Intel超高性能迷你主機的第二代,巧妙地融合了amd的vega GPU,甚至AMD連自家APU最高都只用到了VEGA11,而Intel都已經整合了Vega24了。圖形性能雖然只有桌面版RX480 8G的70%左右,但是已經足夠戰勝一切GTX1060 MAX-Q以下的移動版顯卡了。再加上這麼迷你的體積,豐富的接口擴展,可以說是又一辦公室神器。

當然,它也並不是完美的,比如本身就不輕的分量再加上堪比板磚的電源適配器,使得其便攜性有所下降。受制於體積,在高負載的時候噪音還是有些大。

瑕不掩瑜,作為Intel和AMD的首次合體,冥王峽谷的表現已經足夠出色,希望雙方在有了這次成功的合作案例之後,還能為大家奉獻更多優秀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