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产白壳蛋的6大原因,你应该知道!

最近有养殖户打电话来询问自家鸡场的鸡蛋蛋壳颜色变白变浅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染上病了?其实,蛋壳颜色变白变浅不一定是鸡只患病,引起这类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疾病性白壳蛋

新城疫、减蛋综合症、传染性支气管炎、白冠病等疾病的发生,常使蛋壳颜色变白。一方面,病原体侵入鸡体后,引起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特别是对卵巢、输卵管的损伤。输卵管出现水肿、充血或出血,黏膜上皮脱落,使峡部内腺体合成钙质及色素的机能减退;另一方面,发生疾病后,鸡的采食量下降,消化功能减退,钙、磷的吸收量减少,同时造成电解质流失,尤其是铜、锌、锰的损失,最终造成蛋壳成分缺乏,出现大量白壳蛋。

2营养性白壳蛋

饲料中维生素、矿物质、钙、磷的缺乏,都可使鸡产白壳蛋。维生素D3具有调节钙磷代谢作用,其基本功能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提高血清中钙磷水平;维生素C能增强甲状腺的活性,促进钙和矿物质的代谢,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蛋壳品质及色泽度。营养性白壳蛋,最常见于蛋鸡开产初期,出现大量白壳蛋、软皮蛋,一般随日龄增加。

3季节性白壳蛋

夏季持续高温,鸡体散热困难,由于鸡通过呼吸系统进行散热,频繁的呼吸,使血液中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降低,从而影响子宫腺体中碳酸钙的形成,影响蛋壳品质及色泽度;秋冬季节,气温突变,鸡体一时不能适应,钙磷代谢受到影响,也会导致蛋壳颜色变浅变白。

4应激性白壳蛋

鸡舍转群、疫苗接种、外界惊扰等都会产生强烈应激反应,造成产蛋下降,蛋壳色泽变白。在炎热的夏季,蛋壳颜色发白发浅的现象更为严重,这都是热应激惹的祸。

5药物性白壳蛋

在预防或治疗疾病时,由于磺胺类等药物的使用不当,抑制鸡体内碳酸酐酶的活性及正常蛋壳色素的合成,使蛋壳褪色变白。所以使用此类药物应慎重,避免药物长期使用或用量过大。

6光照性白壳蛋

产蛋期的光照应是恒定的,光照不足、不稳定或无规律都会产生白壳蛋。给产蛋鸡群提供稳定、合理的光照时间,并配合科学的饲料营养,是维持蛋鸡产蛋高峰、提高鸡蛋蛋色品质的有力保证。

育雏期采食量低,不单是疾病所致!

雏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成年鸡的抗病力和产蛋量、产蛋高峰持续时间的长短,乃至整批次鸡群的经济效益。采食量是影响雏鸡潜力充分发挥、体重和饲料利用率的主要因素。

一、种鸡方面

1、品种差异

蛋鸡品种不同,体重、胫骨指标不同,营养要求不同,采食量差异也很大。

同是中型褐壳蛋鸡,海兰褐、伊莎褐、罗曼褐、京红1号育雏期采食量都存在差异。

2、雏鸡弱雏较多或有垂直传播疾病

如沙门氏菌、支原体、腺胃炎等。建议选择优质雏鸡如国内大型种禽公司商品代雏鸡及广谱药物进行治疗。

二、饲养管理方面

1、育雏前期对温度、湿度控制不合理,当雏鸡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闷热难受、身体虚弱、中枢神经受到抑制,下丘脑采食中枢的兴奋性降低,导致采食量下降,同时饮水量增加缓解热负荷。

雏鸡羽毛生长不丰满,干燥粗糙无光泽、分布不均,身体消瘦。

雏鸡解剖可见嗉囊、腺胃无料或有少量水,肠道细长,肠壁肿胀。

当雏鸡处于高温低湿环境中,雏鸡体内的水分会通过呼吸散失,影响雏鸡卵黄的吸收和正常采食,严重时雏鸡会出现脱水现象。

表现为脚趾干瘪,羽毛干燥、蓬乱,生长发育缓慢。

2、水线生物膜清理不彻底,滋生细菌,引起雏鸡拉稀,采食量上升缓慢。

3、育雏期料槽填料过多,长时间不清槽、匀料不及时,造成饲料结块、霉变,影响采食量。

4、雏鸡舍灯光分布不均、光照强度不够或光照强度过强,造成部分雏鸡采食量偏低。

三、饲料原因

饲料原料不合格,高温腐败产生有毒物质,造成肝肾损伤,影响肠道正常消化机能,引起采食量下降。

饲料中霉菌毒素超标,解剖可见肝脏肿大、出血,甚至有出血泡,肝脏表现弥漫性灰白色坏死灶,肝脏边缘有粟粒大小的圆形、椭圆形灰白色,肾脏肿大,个别有尿酸盐沉积,脾脏弥漫性坏死。

应对措施:

选购正规厂家的饲料,饲料储存在干燥、低温处。

停止饲喂霉菌超标饲料,改换正规厂家优质饲料,保护肠道,提升机体的免疫力。

四、应激方面

育雏期是免疫集中期,各种免疫应激因素多,造成惊吓引起的采食量低。

临床可见采食量上升缓慢,零星死亡,鸡体消瘦,鸡爪发干、发白。

应对措施:

免疫时雏鸡轻拿轻放。免疫前后几天可投适量多维,缓解免疫应激,增强机体抵抗力。

五、疾病方面

1、育雏期饲料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存放时间过长,造成饲料结块、霉变引起腺胃炎、肌胃炎。

临床可见病鸡采食量下降、精神不振、料便,发育迟缓、逐渐消瘦,鸡群大小参差不齐。

病理变化:腺胃炎初期明显肿胀如球、腺胃乳头水肿有液体冒出,中期腺胃变薄、乳头不清晰或消失凹陷,后期溃疡、糜烂或呈布袋口一样,腺胃乳头分泌大量粘液。

应对措施:饲料勤添少喂、定期清槽,舍内定期消毒、水线定期冲理,防治霉菌产生,被雏鸡误食。

2、鸡群病毒性疾病感染如新城疫、传支、流感等,引起采食量下降。

3、肠炎、球虫引起的采食量下降。

4、雏鸡感染绦虫、线虫等寄生虫引起的采食量低(地养雏鸡较多见)。

流行现状:雏鸡15日龄后易感,夏、秋季节易发,环境潮湿,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良均易引起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鸡群易惊群、炸群、采食下降、饮水增加,鸡群发育迟缓,均匀度差。

病鸡表现呆滞、羽毛蓬乱,冠髯苍白,消瘦死亡,部分患禽出现共济失调或抽搐等神经症状。

解剖可见小肠粘膜肥厚、充血,寄生部位呈针尖大结节样病变,中央凹陷,肠黏膜出血,肠腔内有多量恶臭黏液,肠内容物中可见到绦虫节片及左右对称的带状绦虫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