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栽袋料香菇菌筒越夏管理

春栽袋料香菇菌筒越夏管理是春栽袋料香菇栽培中的重要环节, 其成败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产量、质量及收益, 现将春栽袋料香菇菌筒安全越夏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生产栽培者参考。

一、由于气温逐渐升高,对生产较迟的菌筒,避免烧菌现象发生。在第二次或第三次打眼时,应减少室内菌筒排放数量,做到先疏散,后分期分批打眼,每批间隔时间 3天, 错开高温期, 因菌筒打眼后温度急剧上升, 必须打开门窗通风降温,保持室内袋间温度不超过30℃,等温度稳定后再避光培养。要特别注意严禁在肉质瘤状物上或 30℃以上时打眼。

二、菌筒转色之前,要尽量维持恒温环境,不能剧烈翻动菌筒。在天气变化时和打眼前后要特别注意, 尤其是中温品种, 环境温差过大和振动刺激都会引起菌筒提前出畸形菇或长肉质瘤状物。对已出菇或长瘤状物的菌筒, 不能翻动, 尽量提高环境温度在 25℃左右,且维持恒温,小菇蕾和瘤状物会自然随转色的进行被吸收成菌皮。因操作不当造成瘤状物腐烂的, 小面积腐烂部位划开塑料吹干或涂抹生石灰。

三、在菌袋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杂菌, 传染性小的如长毛菌、黄曲霉等杂菌, 菌筒可单独放置在低温避光的环境下培养, 靠香菇自身将杂菌部位消化。对已烂筒和长链孢霉的菌筒要立即进行隔离, 切断污染源, 尤其是感染链孢霉的菌筒要及时深埋或焚烧, 并对环境彻底消毒。小面积腐烂部位用刀片划开塑料晾干或涂抹生石灰。

四、所有品种在 6月 30号以前要求基本完成转色。但在转色的过程中,由于配料水分过大及温度偏高等因素影响, 部分菌袋淤积黄水过多, 影响透气, 严重的局部菌体自溶, 造成细菌感染烂筒。对澄清透明的黄水且数量不多的, 可不加处理。淤积过多的, 要将菌筒斜竖放置, 让黄水自然流到菌筒的一角再用铁钉划破塑料放出黄水。黄水已变黑引起烂筒的,视同烂筒处理。

五、室内越夏的菌筒,要低堆稀码,通风凉爽,每堆要呈“井”字型排列, 每层两筒,高度 4-6层以内,堆与堆之间要留有空隙。也可以在地面放枕竿,菌筒顺码,每层之间用竹竿隔离散热,筒与筒之间留 3厘米空隙,高度不超过 8层,行与行之间留有通风走道。

六、室外搭荫棚越夏的菌筒,在棚架上单层排放,间隔 3厘米,最上一层不放,排一层出过菇的陈菌筒隔光隔热,地面排放的菌筒,棚四周开好排水沟,厢面呈龟背形,菌筒排放方式与室内排放方式相同。荫棚顶部及四周上部要加厚遮荫物,不让太阳光射入棚内,棚底四周要通风。遇高温闷热或连雨天气,棚内要及时通风换气,防止闷菌烧筒。

七、一年中总有几日连续高温天气,昼夜高温闷热,要特别引起注意,严防高温引起烧袋,这几日一定要采取好通风措施:每天晚上 10天之后和早上 7点之前可喷洒凉爽的井水或泉水降温。室内越夏的要在地面、墙上喷酒, 荫棚越夏的要在棚内地面及棚顶上喷洒, 但中午烈日高温下严禁浇水。棚内地面及四周也可开挖水沟放流动清水降温。周时要加强通风, 晚上气温下降后要打开门窗, 对空气不流通的地方要用风扇加强通风。第二天日出前再关闭门窗。

八、中偏低温型 135菌株,打第三次眼后要一次疏散到位,以后不宜翻动, 以防菌皮过厚,光线保持“二阳八阴” ,微光环境培养,达到菌皮薄、棕红色、有光泽。中温型939菌株,在转色期间一般要翻动 1-2次,促使均匀转色达到浅褐色,略带小白点。夏秋季节温差较大时,不宜翻动,避免提前出菇,光线保持“三阳七阴”培养。

九、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越夏, 都要做到勤检查, 防止病原菌浸染或害虫蛀食,要定期消毒、治虫,防治病虫害交叉感染,每月用溴氰菊脂和克霉灵药剂交替喷雾防治一次。

十、高温来临,菌筒疏散转移必须及早进行,不得拖延时间,趁早晚或阴天转运,及时疏散,严禁烈日下和 30℃以上高温天气搬运、翻动菌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