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丰收节成为检验农村工作的节点

法治周末特约评论员 蔡斐

近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透露,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他还进一步补充指出,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是一件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

相比不少城市人追求的节庆放假,农民丰收节有着更强烈的致敬色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民大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不仅输出着全体国民所依赖的物质食粮,而且也谱写着农耕文明在当代中国的精神延续。

近年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持续增收,党和国家层面更是接连出台系列政策助力农民生产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设立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丰收的期待,也是对农民的尊重,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不过,“三农”工作千头万绪,农民要收获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光靠一个节日显然是不够的。同时,也要克服不少群众对农民丰收节“口惠而实不至”的担忧,我们不妨把农民丰收节当成检视乡村振兴的定期节点,好好梳理“三农”工作的得失,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毕竟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具体来说,这项检视工作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就是农业强不强。农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古人云,食为政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更是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因此,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就成为我国农业大丰收的必由之路。或许这也是农民丰收节一定要加入“丰收”二字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今天,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动摇,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模式必须进一步探索,这也是避免我国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重要举措。

其次就是农村美不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在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的过程中,要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要求,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和乡村环境治理,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开展环境整治行动,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与此同时,农村的美不止是生态环境上的,还有乡风文明的要求。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注重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和乡村文化,不断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把农村真正建成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谐安定的幸福家园。只有两手抓,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最后要看农民富不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权威人士指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为近13年来最低,与GDP增速持平,下半年维持了大体相同的走势。无疑这是“三农”工作的巨大压力,也是农民群体能不能过好农民丰收节的关键所在。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就农民增收如何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这可以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南。

长远来看,只有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落实好,农民丰收节才能名副其实,名至实归。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