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如果還是用廉頗將軍指揮戰鬥,結局會怎樣?

春天來了7270

戰場的事瞬息萬變,如果長平之戰沒有結束,沒有人能夠一定就說秦軍一定會勝,說不定就因為一個小卒高聲大喊秦軍敗了,導致全軍潰退也有可能。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認為趙國必敗呢?都是以結果來分析,就是說我們現在都知道趙國敗了,然後再把各種理由說一通,覺得秦勝趙敗是必然的,當然以結果來分析不是說錯了,這個後面來說。



趙軍勝利也不是不可能,雖然趙弱秦強,但是不要忘了歷史上以弱勝強的戰役不在少數,長平之戰的一百多年前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打敗秦軍60萬,後來的項羽彭城之戰以三萬騎兵奔襲劉邦56萬聯軍,劉邦大敗。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然後再說以結果來分析趙軍必敗的原因,其實當時來說趙國不論換誰都一樣,趙括只是來背鍋的,當然趙括來背鍋也是自己心甘情願的,而且當時也沒有認識到趙軍必敗的原因,或者說根本沒有意識到趙軍已經在懸崖邊上了,從這個也可以看出,趙括和白起,廉頗這些名將是不能相比的。

廉頗的堅守是沒有錯的,趙括的一戰而勝也是沒有錯的,個人只是覺得趙王把他們兩個用反了,應該是前期採用趙括的建議一戰而勝,如果沒有打勝,然後再採取廉頗的堅守。因為前期秦軍30萬而且主帥是王齕,趙國派40萬大軍守住上黨,不讓秦軍佔領上黨,廉頗領軍取勝還是很有可能的。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開始秦軍30萬左右,趙軍20萬,後期秦軍60萬趙軍45萬左右 ,所以從人數上少,廉頗的堅守策略是肯定沒有錯的。但是廉頗畢竟是武將,對於趙國國內的詳情根本沒有了解的那麼清楚,廉頗只是認為秦軍長途作戰,趙軍則是在家作戰,認為秦軍不能堅持多久,但是廉頗萬萬沒有想到,秦軍堅持三年非但沒有退軍,相反秦軍越來越多,而趙國國內空虛,臣民不穩,趙國從趙王到軍士都已經在懷疑廉頗的能力了。就當時來說趙國已經沒有堅守下去的資本了。



那麼這個時候趙括來請戰,正好迎合了趙王的想法,再加上秦國的反間計再推一把,廉頗被換下也是理所當然了。

如果趙國繼續用廉頗,但是想憑趙國一己之力打敗秦軍是不可能的,首先糧草供應不上,要麼割地議和,雙方退兵,但是這個秦國已經拒絕了,當時長平對峙的時候,趙國已經派人到秦國議和,秦昭襄王拒絕了。所以這條路不通,然後就是聯合其他五國伐秦。但是這個也基本上沒有可能,當時其他五國都在坐山觀虎鬥,都是想誰輸了再去放一把火。當時平原君趙勝,遊說魏楚,都沒有結果。直到半年之後邯鄲保衛戰的時候,魏楚才出手。那麼這個時候,趙軍守是不可能了,攻已經是註定敗了。所以說這個時候即使是廉頗,也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的。



如果假設趙國國內糧草充足,然後趙王一直相信廉頗,在沒有沒有其它國家的幫助下,趙國想取勝也是很難的。最多就是和廉頗設想的那樣,秦軍由於長途作戰糧草供應不上選擇退軍。但是當時已經是白起領軍了,即使退軍,廉頗也沒有能力去追擊。最多就是秦國放棄上黨,大軍退回河西。那麼長平之戰也就到這裡結束了。但是上黨對於秦趙兩國都太重要了,秦趙遲早也會因為上黨再次發生一場戰爭。


從各種方面,或者假設來分析,趙軍敗是必然的。


小伍講歷史

長平之戰如果用廉頗指揮,結局依然是戰敗!為什麼?

第一,國際環境!儘管山東六國都懼怕秦國,總是聯合起來攻秦,但是,他們更希望秦趙兩國兩敗俱傷,所以在秦趙對峙的那麼長的時間裡,其他四國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支持,都是作壁上觀。


第二,綜合國力!秦國有八百里秦川,有巴蜀之地,糧食問題比趙國要小的多。商鞅變法使秦國兵源更加豐富,同時士兵的作戰慾望更強。因為通過打仗,他們能更快的得到財富和地位。

第三,作戰指揮!秦國的白起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對面趙國的廉頗也不賴!如果白起是一柄鋒利的矛,那麼廉頗就是一面堅實的盾。然而,趙國和秦國一樣,都是進攻型的國家,如果當初選擇對攻,勝負誰也說不定。趙括領兵時,趙國已經因為糧草問題堅守不住了,再守下去必然失敗。所以趙括選擇了最後一博。



第四,內部原因!趙國內部本就意見不統一。平原君堅持拿下上黨,平陽君則不同意,要避免和秦國出現摩擦!這就給了秦國可趁之機。秦昭襄王和範睢使出了離間計,又暗中更換了主將。一個是久經戰陣的老將,一個是初上戰場的新人,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即便是趙國不換將,秦國也會一力拿下長平,因為秦國輸不起,秦昭襄王輸不起!


瓊林夜話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這臺戰爭機器就已經瘋狂啟動了。相比同時期的趙國,雖然武靈王也實施了胡服騎射的變法。但是,兩國的綜合實力是無法相比的。

秦國以民養戰,以戰養戰的策略。已經極大的展現了優勢。

趙武靈王如果在立儲問題上不出現失誤。也許趙國還能推遲長平之戰的到來。

該來的終究會來。秦國的虎狼之師,在歷代秦君的帶領下。開始了橫掃六合的偉大事業。

回到題中。廉頗即使不被替換。他以逸待勞的戰法也無法抵禦秦軍的攻勢。唯一的區別就是將長平之戰延長几年。

在那史詩般的戰役中。註定會有無數的悲情英雄會倒下。但是英雄的事蹟會深深的鐫刻在歷史的車轍上。永遠被後人銘記。

我是海濤。以上純屬個人意淫。😁😁😁😁😁


逆水行舟F

長平之戰繼續用廉頗的話,估計還是趙國慘敗。

首先,趙國換帥用趙括,多半是因為趙國沒有糧食供應軍隊了。趙國向齊國借糧食,齊國不給。如果趙國不決戰,趙國四十萬大軍自己就先餓死了。廉頗的閉關不出的戰法,根本不行。

再次,看看白起的戰績。伊闕之戰,華陽之戰,鄢郢之戰,哪一站不殺幾十萬人。長平之戰的主帥要是廉頗,估計也要死幾十萬人。當然不會想趙括一樣全軍覆沒。

歷史沒有如果,誰也改變不了。長平之戰,怎麼看都是趙國必敗。


吳說歷史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一直用廉頗為將,趙國國力將被耗盡。

長平之戰的細節此處不多說,只說紙上談兵。

趙括之前,廉頗是靠堅守抵禦秦軍,雖然風雨飄搖,但是,廉頗畢竟擋住了秦國的進攻。

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如果趙國一直用廉頗為將,趙國就不會失敗,卻沒有考慮到國力的問題。

廉頗率40萬趙軍抵禦秦軍,即使可以堅守,那趙國的國力可以支撐40萬大軍的長期消耗嗎?

答案是否定的。



戰國時期生產力低下,有30兵1的說法,也就是,30個老百姓,才能養一個兵。趙國有多少人口?

雖然趙國撤換廉頗是中了反間計,但是,即使廉頗一直為將,趙國最終不能避免失敗。——國力決定一切。

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國力大增,為諸雄之首,拼國力,誰都拼不過秦國。

趙括為將,是改變了廉頗的防禦方陣,改為主動進攻,以期一戰而勝。

趙括,知其不可而為之,進攻,是趙括唯一的選擇。否則,趙王那兒趙括沒法交代。

但是,白起天生就是趙括的剋星。

趙括戰死,趙國戰敗,白起坑殺趙國降兵40萬,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趙括,可以說是悲情英雄。


王俊傑猛

趙國會贏,秦國會主動退兵!

秦國當時的形式比趙國嚴峻的多,趙括粉絲總認為趙國缺糧,可是當時缺糧的應該是秦國而不是趙國,因為秦國運糧比趙國困難的多,看地圖就能看出來,再加上當時也沒什麼都江堰,秦國產糧並不多,所以如果真要缺糧那應該是秦國而不是趙國!

那為啥趙國要向齊國借糧食呢?不是因為趙國缺糧,而是因為趙國趙括一上任把廉頗那些原來的官吏都換成了自己那群狐朋好友,趙軍人事混亂,趙括二桿子勁又上來了,竟然主動襲擊秦軍,結果白起分兵絕了趙國的糧道,秦王又派國內男丁全部入趙,絕趙糧道,趙國國內的糧食運不到前線,此時趙軍才開始缺糧,無奈向齊國借糧,希望從齊國運輸糧食到前線,有些人喜歡斷章取義, 說什麼趙軍一直缺糧 ,為趙括翻案,趙國要真的缺糧就不會在一年後的邯鄲保衛戰還守那麼久了!


卻笑人間舉子忙啊

結局如何還要分情況。首先必然還是會失敗,只能多拖時間而已。然後說失敗後的結局:如果主將是廉頗,趙軍防禦態勢中被擊敗應該不會全部投降被殺,趙國還有重新崛起並聯合其它諸侯對抗秦軍的機會(齊國和燕國國力完整加上其它諸侯殘餘勢力還是很強的)。如果被完成合圍那就回到歷史軌跡吧。

趙國之前的國策一直有點窮兵黷武,國力與軍力發展不成正比,糧草等戰略儲備嚴重不足,加之與秦國對峙徵用的青壯年太多導致全國生產荒廢,根本沒有跟秦軍長期對峙的能力。

而廉頗擅長防禦,如果不換主將繼續死守秦軍根本不用進攻,只要保持對峙就能擊敗趙軍。

白起長平之戰坑殺趙軍也是為了不給趙國恢復國力的機會,因為當時的秦國還沒有能力同時正面對抗其它幾國。結果也確實導致未來幾十年內趙國都因為勞動力嚴重缺失而一蹶不振。雖然過於血腥殘忍,但也最直接有效。同時震懾其它諸侯,誰又敢說後來燕國太子丹不敢正面對抗秦軍而策劃靳柯刺秦和齊國的直接投降沒有長平之戰震懾的因素呢?


L逐雨V

我只想說自趙武靈王之後,趙國就沒有多少名君了。趙孝成王時期趙國就開始走下坡路!沙丘宮真可以說是聖王靈君的墳墓!先後死了商紂王,趙武靈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陝西人,但其實他叫趙政,出生地是邯鄲。也可以說是河北人。按照這種說法,河北是開國皇帝最多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