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遠有話就說:北京車展“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今年的北京車展恰逢五一小長假,據有關部門估算,參觀人數高達80萬人次,與30年前的第一屆北京車展相比,真讓人有“滄海桑田”的感覺。

中國的汽車展是伴隨中國汽車業的發展而發展,雖然一直不乏對車展過多、過濫的指責,但各地政府辦車展的熱情卻從來沒有消停過。

車展多了,自然都想辦出自己的特色,一些城市的車展還或明或暗較上了勁。隔年舉辦的北京、上海兩大車展,不僅開始舉辦的時間最早,且有“汽車業發展風向標”之稱,自然成為國內最重要、也最受關注的車展。近年來,隨著中國持續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北京、上海的車展也成為世界最大的車展,備受跨國公司的青睞。

“車展背後有車市”, 車展繁榮是車市繁榮的標誌。比如廣州車展起初只是個摩托車小展,2004年後隨著三家日本車企先後落戶,特別是珠三角汽車市場的興起,廣州車展的名氣扶搖直上。隨著西南汽車市場的發展,成都車展也異軍突起,再次說明車市對車展的重要意義。

現在有業內人士說:“北京(上海)車展完了,上半年車市就過去了,廣州車展完了,全年車市就過去。北京(上海)車展與廣州車展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標記,可見它們的重要地位。

老夫因年齡偏大,今年沒有去車展現場湊熱鬧,而特別關注各種媒體的報道。感覺除寰球汽車董事長吳迎秋先生的大作《同質化,北京車展的一種尷尬》,從宏觀高度總攬了今年北京車展的重要特點,其他媒體幾乎沒有怎麼關注車展的宏觀大局,包括過去被視為車展標誌性指標的各種級別的“首發車”、“概念車”也沒有引起媒體多大興趣。

“全球首發”、“亞洲首發”、“中國首發”以及“概念車”,這幾個關鍵詞一直都是衡量車展權威性、重要性以及“檔次”的硬指標 ,概念車則更標誌著車展的技術含量,全球性車展也都概莫能外。還有新技術、自主品牌等宏觀問題也都是歷屆北京車展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今年北京車展上卻少有人問津。

新能源車是近年來所有車展的熱門話題,儘管今年北京車展上新能源車扎堆兒推出,但報道只限於具體車型的介紹,缺少總體狀況、問題及趨勢的分析,讓人覺得發展新能源車只是企業的市場戰術,而非國家的戰略。

過去對大型跨國車企帶來的參展車型、數量及新技術,甚至有哪些大佬出席,都是媒體追逐的對象,並以此印證他們在華髮展的目標與規劃,以及對中國消費者的誠意等等,但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這些都成了涼拌菜。

此外,媒體“喧賓奪主”嚴重,各家競相推出各種“論壇”、“峰會”、“之夜”,以及相伴隨的各種頒獎活動。這些當然不能說是今年北京車展獨有的特色,其實是這些年來所有車展的共性,而且越演越烈。

所謂“論壇”、“峰會”,從形式到內容,盡皆大同小異,正因為同質化嚴重,就都成為爭搶企業老總大賽,如果能有幾位老總出席這些活動,這家媒體便受寵若驚,並以此驕人,同時各種溢美之詞拼命往這些老總頭上堆。

媒體異化成商業化娛樂平臺,忘卻了作為公眾“守夜人”的性質和責任。而企業老總越來越熱衷於領取“一家之言”的所謂大獎,是否也有點顧此失彼?

對顯示產業汽車發展方向的宏觀議題鮮少涉及,便失去了北京車展自開展以來的最大特點和優勢,如果北京車展失去“車業風向標”的特點和優勢,一味地強化商業推銷,讓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北京車展是不是有點“走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