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的最早功能《本草纲目》记载“打鬼棒”之用

珠子跟宗教的关系很是密切。无论是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天主教还是伊斯兰教,信徒们都会持有念珠。佛教徒的念珠(又称佛珠、数珠)是念佛时记录的工具,念佛是修行佛道的方法之一,掐捻念珠诵经持咒念佛,能生诸种功德,这是修行最基本的功课之一。一般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念珠起源的通说。

藏传佛教"嘎巴拉"

中原对佛珠的记载,也始于《木槵子经》,据传东晋(317年—420年)时中原就有译本。但两晋时期西域僧侣来华者很多,这些外国沙门(僧侣)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的。至唐代,佛教大兴,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至此,佛珠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续高僧传·道绰传》,“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可以说,唐代以来,中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至清代,甚至官员上朝必佩的朝珠也是从佛珠演化而来,我们在清代的章节里会专门讨论。

药书记载:

《本草纲目》中有如下记载:「藏器曰」:桓,患字声讹也。崔豹古今注云:昔有神巫宝,能符劾百鬼,得鬼则以此木为棒棒杀之,世人相传以木为器用以厌鬼魅,故号曰无患,人又讹为木患也。〔时珍曰〕俗名为鬼见愁。

其大意是说有一个叫宝的神巫,能以画符念咒召鬼,再用木患子树棒将鬼打杀。人们认为这种树为众鬼所惧,所以称为“无患” 。由此可见,木患子棒就可以有避邪作用,可作打鬼棒。

木槵子: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乔木,枝叶如椿树,其叶对生,初夏之季开黄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为三。结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经》中佛陀曾教导波流离王贯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后世的佛教徒均喜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意喻秉承佛陀教诲,无有忘失。

佛说木槵子经云:

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