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車展:“看不見的戰爭”

精彩導讀:“這些力量並非命運,而是軌跡。它們提供的並不是我們將去往何方的預測。它們只是告訴我們,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會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可能北京車展舉辦以來,從未有哪一屆,會像2018年這次,讓人感到一股異樣的氛圍。

在展出的1022輛汽車中,全球首發車型達到105輛,概念車64輛,新能源汽車174輛——可這宏大規模的背後,卻有造車新勢力滲透,也有中外車企角力升級,以及這還是中國政府宣佈汽車股比解除限制後,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的大型國際車展。

在今年的北京車展,造車新勢力為了最後的“窗口期”,在位於北京東北順義區的天竺新國展昂貴的展位,不惜大把燒錢,來爭取一個與各大汽車品牌一起亮相的機會。

可是不管是被認為“靠譜”的蔚來汽車、威馬汽車,還是靠大屏博眼球的拜騰汽車,諸如此類的公司,似乎已經感受到自身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包括成本壓力、鉅額虧損、傳統主機廠覺醒等方面)。

雖然交織於傳統汽車品牌之中,但即便是心虛,卻依然外表高調華麗。

這十幾家登陸北京車展的造車新勢力,本以為就可以這樣全身而退,奈何在車展前期,就被心直口快的李書福一語戳破——“我們要擁抱互聯網,但是不能濫用。現在有人用互聯網、電動汽車到處忽悠,這很危險。老百姓賺點錢不容易,很心疼。”

李書福,吉利集團董事長,他曾斷言通用汽車的破產,也曾篤定自己將收購沃爾沃,以及中國汽車會超越日韓。

目前看來,除了中國車企與日本車企還有一定差距,李書福說的話,並不是空穴來風。他認為,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並不能包治百病。而主宰未來汽車工業的命運在於傳統汽車公司的自我覺悟。

引人注意的是,在中國人工智能頭部公司科大訊飛的年報中,除了蔚來汽車這樣的新造車勢力,吉利汽車、長城汽車、長安汽車等這些國內汽車公司早已赫然在列。蔚來汽車曾一直在標榜自己的人工智能技術。

而當大眾、豐田等跨國汽車巨頭也加入科大訊飛汽車項目當中,汽車製造商聯合起來打造自己的共享化數字平臺,對於連造車還在依賴“代工”的蔚來和小鵬們,還能拿什麼來跟既擁有核心技術,又具備成本、人才和製造優勢的汽車公司抗衡?

遊走在各家汽車公司的展臺上,能感覺到這屆車展的同質化,大家都在談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自動駕駛,這早已經不是誰的專利。

對傳統汽車企業,睜大眼睛,以一種警醒的態度來擁抱新科技其實更加有效。正因如此,筆者才更為這些新勢力擔憂。

雖然還能拉來上百億投資,能夠舉辦上億的發佈會,但現在這儼然在李書福幾句話中,變成了一場“看不見的戰爭”。不過,蔚來第一款車還沒怎麼賣,第二款產品又會繼續讓江淮汽車“代工”。

江淮能給蔚來汽車生產多少輛車?“蔚來們”還有沒有未來?可能要不了幾年,就會見分曉。

是資金鍊斷裂,像樂視造車一樣灰溜溜;還是在與傳統車企合作中失去自己;亦或是創造奇蹟贏得戰爭,像蘋果打敗諾基亞,踩踏在傳統汽車鋼鐵驅殼上。最終,“剩者為王”。

除了造車的新老勢力對決,另一股新勢力——中國汽車品牌的高端品牌,也初出茅廬。

北京車展上,如果要說誰家展臺最為吸引行業人士和消費者,那麼長城汽車的WEY品牌和吉利汽車的領克展臺,在沒有明星助陣的情況下,已經比肩接踵就說明了一切。

這是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突破的一次戰略機遇期。在過往20年野蠻生長的過程中,中國汽車品牌逐漸從雜牌軍走向正規軍。

在合資公司的哺育下,雖然國有汽車集團自主品牌依舊羸弱,但中國民營車企卻歷經淬鍊,逐漸被國人認可。

沒有人會想到,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已經有三個中國自主品牌,實現了百萬量級的規模。

當然,他們與大眾集團、通用汽車在中國400萬輛的規模,依然還有很大差距,但正當青壯年的它們,只有以真正做強中國汽車工業,方能不負韶華。

不論是魏建軍、李書福,還是王傳福,均正值做出一番事業的年紀。吉利、長城和比亞迪在中國縱橫捭闔,引起了跨國汽車巨頭的緊張。

在北京車展這個“看不見的戰爭”的戰場,我們能夠感受到,昔日西方汽車強國法國標緻雪鐵龍在全球最大市場的落寞,也能體味到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韓國汽車的無奈嘆息,這不是簡單的中國汽車威脅論,而是一個國家崛起復興的必然趨勢。

可是,在這場看不見的戰爭中,中國汽車品牌必須要保持頭腦清醒——除了防止被“捧殺”,北京車展前夕,兩則合資合作的消息,也引起筆者注意。

吉利汽車與廣汽傳祺分別與日本零部件巨頭愛信公司成立合資公司,規模不小,可是兩家合資公司股比卻一致為日本愛信佔比60%,而這兩家新公司只是製造和銷售,幾乎沒有任何研發功能。

這不禁讓人唏噓,雖然全球化合作講分工,各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發揮協同效應,但廣汽傳祺每年花費數十億採購日本愛信變速箱,甚至由於外方變速箱供應出現問題,還導致自己產品銷售被波及。

這不得不警醒中國汽車公司,核心技術的缺失,依然會將其取得的成績化為泡影。

開放共享是必須的,可這是建立在自身強大的基礎之上。這屆北京車展,跨國汽車巨頭紛紛放棄過去高冷觀望的態度,祭出密集型攻勢,撲向中國汽車品牌市場份額超過50%的SUV市場。

可是領克、WEY品牌、“王朝”系列給中國人留下了憧憬的機會。

在這場“看不見的戰爭”中,最為異樣的氛圍,還是因為中國決定放開股比限制,並將下調關稅。而在北京車展前,相關部門已經制定了具體時間表。

一切看似風平浪靜,波瀾不驚,但是當大眾汽車集團新任CEO迪斯來華出席北京車展,會見一汽、上汽和江淮三個合作伙伴時,當豐田汽車對未來合資股比變化怎樣發展不置可否時……曾驚呼狼進羊圈的合資公司中方,似乎只能苦苦賠笑。

相反,礙於還有五年時間,外資車企也是禮貌性的、真誠地強調,合資夥伴重要性和雙方會繼續合作。可是誰都知道,5年時間會發生非常多事情。

在合資合作迅速發展的十幾年來,多數國有汽車集團似乎從未想過,將來會與朝夕相處的合作方面對“短兵相接”的一天。

北汽集團、華晨汽車、東風汽車、一汽集團反應遲滯,自主發展不利,或許已經難以扭轉頹勢,不排除在新政策(合資股比全面放開)逼迫下,一汽、東風等央企會進行兼併重組。

可能也只有長安汽車,以及後知後覺的上汽集團和廣汽集團,意識到“看不見的戰爭”即將到來,已經採取措施,但時間不等人。

當然,在全新的環境下,中國汽車業的合資公司也許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外資企業除了選擇獨資,更願意與靈活的、懂中國市場的民營汽車公司合作。

當中國汽車市場保有量達到2億輛,並以每年3000萬輛左右規模增長時,這些新品牌和新勢力,還有一些顛覆性技術,已經形成高度疊加的力量。

正如凱文·凱利在《必然》中提到,這些力量並非命運,而是軌跡。它們提供的並不是我們將去往何方的預測。它們只是告訴我們,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會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