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上馬》連載③|鮮卑的不同臉譜

因為作者只完成了前面幾章,後面的還需要慢慢寫,所以更新速度會慢一點。歡迎分享與批評。圖片轉自網絡。

序記3|| 誰是誰的誰的誰,五胡稱謂到底有多亂。

1.鮮卑的不同臉譜

公元前3世紀末,著名的匈奴王冒頓擊敗東胡,迫使東胡退守東北。退回到較南的烏丸山一帶的,後來形成了烏桓族。退回到更北的大興安嶺鮮卑山一帶的,後來形成了鮮卑族。

有意思的是,鮮卑人從大興安嶺再次南下之後,又前後興起了不同的部族,常常讓讀歷史的人眼花繚亂,分不清你我。所以,有必要盤點一下這些鮮卑的來龍去脈。這對讀懂本書後面的章節非常重要。

公元2世紀,鮮卑佔據蒙古草原,領袖檀石槐將鮮卑分為三部管理:西部、中部與東部。

檀石槐的大聯盟瓦解後,西部鮮卑中較強大的有鮮卑吐谷渾部、乞伏部和禿髮部。最後這個禿髮部,其實是從拓跋部分裂遷徙出去的(後面再談)。

東部鮮卑後來脫穎而出的有鮮卑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

這都是鮮卑各部中比較著名的,拋去非著名的不提。總之,我們在史書中經常能看到的吐谷渾、乞伏、禿髮、慕容、宇文、段部,以及本書的主人公拓跋,這些都是鮮卑族。有人說柔然也屬於鮮卑,但北魏皇帝不認,並給他們取了個侮辱性的名字:蠕蠕。

這些鮮卑都獨立發展,有時互相合作,大部分時候則是勾心鬥角,所以,也可以將他們認為是獨立一族。不能因為鮮卑二字,而將他們混同為一體。

2.為何常常只說什麼“部”

而不談什麼“族”

拓跋是鮮卑之一。鮮卑,是五胡之一。

五胡是哪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歷史上,以此五個民族稱謂,大體上區別魏晉南北朝時,活動在北方的遊牧部落。

為什麼說是“大體”?因為北方這些民族的族別問題,是非常複雜的。

表面上,他們自稱或被稱為匈奴、鮮卑,其實呢,往往是匈奴中有鮮卑,鮮卑中有匈奴。

為什麼呢?因為不同部落、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征服和通婚。

當年,鮮卑人從大興安嶺南下,正趕上北匈奴西遷。北匈奴大部隊遷走了,還在草原腹地留下了十萬戶群龍無首的普通牧民部落。怎麼辦,他們有的就投靠鮮卑,相互通婚。匈奴男人和鮮卑女人生的孩子,被稱為鐵弗,後來就有了鐵弗部。匈奴女人和鮮卑男人生的孩子,被稱為拓跋。有人說拓跋部就是在從離開大興安嶺、定居呼倫湖,和匈奴接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鮮卑與烏桓,與匈奴獨孤部,世代通婚,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搞不清誰是誰。

但是,每一個強大的部落和部落聯盟,總得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吧。那些在聯盟中被統一的小部落,最後就成為人家那個部族的一部分了。

比方說,拓跋鮮卑征服了丁零,拓跋氏早期的“帝室十姓”中,紇骨氏和乙旃氏就是丁零姓氏。丁零這個民族,屬於高加索種族,金髮高鼻。丁零在鮮卑中的融入,導致了鮮卑人中有的長相很接近西方人。所以古詩中就有“黃頭鮮卑入洛陽”。

拓跋力微建立大聯盟後,內入諸姓中有匈奴的賀賴氏、獨孤氏,東部鮮卑中有匈奴姓氏的宇文氏族。所以宇文這個稱謂出現在史書中,有時候是匈奴,有時候是鮮卑。

最有趣的是鐵弗部的劉虎父子,稱謂更加奇怪。在魏書中,稱劉虎為“鐵弗劉虎”,但在《通鑑》的胡注引文中,卻稱“烏丸劉虎”(烏丸,是烏桓的另一說法)。到劉虎的兒子劉衛辰,則在《晉書》中被稱為“匈奴”。

大概原因是,劉虎本來屬於鐵弗部,後來烏桓勢力大,他們投靠過去為人家賣命,就被稱為烏丸了。至於劉虎的兒子劉衛辰,則是投靠匈奴,擔任了匈奴的左賢王。

貌似是,相互通婚之後,本來就稱謂比較亂,再加上當時很多聯盟都不可靠,有時候跟這個好,有時候跟那個好。跟誰叫誰的名兒,誰勢力大叫誰的名兒。

匈奴西遷後,留下來的十萬餘戶匈奴,有很多就自稱“鮮卑”。至於在檀石槐的大聯盟時期,拓跋鮮卑的大聯盟時期,有多少外姓外族的被稱為“鮮卑”,更是不可計算。

大概,他們本來就應該是一家吧。

所以,我們在談到北方這五胡民族的時候,有時不能以“什麼族”而區分,只能以“什麼部”而區分。

當然,談“什麼部”,也是相當模稜兩可的。

其實,分不清也罷,為什麼要分清呢?既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啥還非要分個你我呢。因為歷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創造的,所以我們可以僅關注活生生的人,講活生生的人的故事,看活生生的人的血淚與豪情,愛恨和哀愁,理想與奮鬥。

至於什麼內外分類、族稱溯源之類的,留給史學家去做吧。

下面,開始講我們的故事。

出處:拓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