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三文鱼”全角度的剖析——我们为什么要生吃?

最近,“三文鱼”又跃上了网络的“龙门”。快医君发现“三文鱼”的问题其实早在2014年时就已经被讨论证明过,但总要过几年就被挖出来重新引发一次讨论,所以直接写一篇长文,彻彻底底的说说“三文鱼”的问题。

虹鳟:不是“三文鱼”,别黑我,我也能吃

国内淡水养殖的“暗度陈仓”

经过大V的发声,虹鳟怕是要“凉了”。快医君查阅了相关资料,关于三文鱼、虹鳟,怕是在称谓上已经混淆。相信想了解三文鱼第一时间就是问度娘,然而百科词条中对于三文鱼定义模糊不清(读了3遍竟不知其表达内容,这里吐槽一下),也使得快医君不得不另行查阅资料,如下:

虹鳟鱼

三文鱼:我本挪威籍,为何你们要去日料店吃我?

这和过去的饮食文化传统密不可分。日本的生食三文鱼同样进口至北欧国家,主要是挪威,这个让三文鱼闻名于世的国家。NHK 的节目中,挪威的三文鱼养殖者为了向日本消费者宣传三文鱼的安全,会像吃饼干一样的表演吃饲料

,这并不是虚假宣传,而是源自于他们科学的养殖,比如除虫,这个我们放在下文说。

挪威的北大西洋鲑渔场

于是,我们明白了两件事:

1、只有挪威以及个别北欧地区产 “大西洋鲑”才可称为“三文鱼”——国产的虹鳟冠以“三文鱼”进行销售,这是商业噱头,盯上了“三文鱼”品牌价值的一种营销手段,也是迎合了生食三文鱼风尚的一种营销策略。

2、生食三文鱼只是一种莫名其妙走热的食用方式,既然日本民众生食的三文鱼食材同样是从挪威进口。那么国人除非去日料店吃的三文鱼刺身、寿司原料是从挪威进口,否则大概率我们吃了假的“三文鱼”。

关于寄生虫:海水鱼也有,淡水鱼更多,但不是问题

为什么网上各种“一条鱼800条虫”的新闻横生,快医君还要写“不是问题”。因为这些寄生虫在到我们口中之前就已经死去了,当然,是需要正规手段处理的!这里我们列举一二:

1、 异尖线虫(也被称为海兽胃线虫):这种寄生虫是无论北大西洋鲑还是虹鳟身上都有该寄生虫。来自冷链物流从业者的说法:“大西洋鲑鱼都是零下18度冷冻进来的,运输过程中也采用冷冻的集装箱,鱼冻得像石头一样硬,连斧子都劈不开。运进某些仓库温度甚至能达到零下30度,因此寄生虫害风险极低…”

2、 广节裂头虫:一种多重寄生状态寄生虫,虫卵发育成幼虫被水蚤(第一中间宿主)吃掉,在其体内变成拟尾虫;如果水蚤被鲑鱼(第二宿主),在其体内成长成为幼虫状态,但在鲑鱼肌肉内便停止生长,直到被人吃掉,在人体内变成成虫。然而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规定鱼肉必须在零下35度冷冻15个小时,或是零下20度冷冻7天后才能生食;欧盟的标准则是在零下20度冷冻超过24小时的规定,这种寄生虫同样会死于冷冻。

以上,证明海鱼体内是有寄生虫的,而且不止一种,之所以食用安全,是因为经过了冷冻处理和渔场科学的养殖和提前灭虫。因此,淡水虹鳟如果沿用并改进此一套已经完善的生产流程,生食同样是可取的,但是安全指数肯定不如生食海鱼高。那为什么不推荐生食虹鳟,实则因为淡水鱼的肉质口感和三文鱼相差甚远啊!

值得思考的问题:“三文鱼”舆论的根源

这是快医君写在最后想说的话。生食三文鱼的问题根源不在于国产的虹鳟是否冒名顶替了北大西洋鲑的“三文鱼”金字招牌;也不在于淡水鱼和海水鱼身体内的寄生虫引发的食用安全。而是(这里敲黑板):日本到底吃不吃生的三文鱼?有多爱吃?如果不是日料刺身,我们还会迷恋生食鱼类?

首先,日本人是很爱吃三文鱼,而且是生食;其次,高级日料店不卖三文鱼,因为档次不够。

三文鱼刺身

追溯历史,或者你是个美食达人,你一定会知道的真相是:日本开始流行三文鱼是因为三文鱼肉鲜嫩肥厚,价格低廉!价格低廉!价格低廉!快医君强调三遍的理由各位是否可知晓?当初因为价格低廉才火爆日本的三文鱼,竟然却成为了如今我国国民趋之若鹜的中高消费美食,是否应该冷静冷静了?

另外,鳟鱼不生食是因为淡水鱼都不宜生食。但鳟鱼的其他做法是可以开发并加以推广的,煎制、烤制,都非常美味,为何非要用“三文鱼”的食用方法去约束我们的味蕾?挪威本国人通常都不生食三文鱼,而是烟熏制法——那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如果中国距离挪威比较近,就不会而今在网络上喋喋不休“生食三文鱼”了呢?这不仅是国民需要思考的,也是引导饮食文化的那些人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