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赚钱的工具到生产资料,从农业机械属性变迁谈行业变革

十年前的“三夏”,笔者跟随某公司的服务人员到田间采访,用户反复向笔者强调,之所以愿意购买这家公司的产品,原因很简单,性价比高。

这个“性价比”体现在哪里呢?价格不是最低,但故障不是最多;效率不是最高,但服务从不拖后腿。用跨区作业机手的话说,就是“能挣钱,回本快”。

十年前,农业机械作为直接赚钱的工具,机手唯一的竞争对手是时间和天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业机械作为赚钱的工具,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的很多农业机械的属性,还依然是赚钱的工具。

所以,谁能给机手带来更多的收益,谁的市场就会好。

那时候,只要有农机,就能赚钱。因为保有量小,机器几乎是干不完的活,机手唯一的竞争对手是时间和天气。

三年前,用户更看重收割机的作业效果,挣钱难了,回本周期长了

三年前的“三夏”,笔者再次到田间采访,这次用户反复向笔者强调的还是性价比。只不过,这个“性价比”和此前已经发生变化。

用户提出的除了产品质量和效率外,更加看重效果。比如收割机的含杂率、损失率以及破碎率等指标。原因很简单,由于机器的保有量增加,跨区作业的竞争加剧,作业范围变小,即便长距离跨区作业,也都形成了熟人关系。

这时候的农业机械,依然是赚钱的工具,只不过赚钱更难了,回本周期更长了。

回本周期长,是因为作业费用没有上涨,但跨区作业成本不断上升;赚钱更难,是因为竞争激烈,作业量减少,有点活还要干得漂亮,不然很难保证收入。

这个时候,很多原来的老机手,开始转向倒卖机器,还有一部分成了老板,手里几台车,雇几个机手,组成跨区作业队,也能挣到不少钱。只不过,和单打独斗遇到差不多同样的问题,赚钱难,回本周期长。

一年多以前,出现了土地托管,农业机械变成了间接赚钱的工具,用户对效果的要求更加明显

后来,逐渐有人退出。也有人尝试去找新的方法,这时候开始出现在当地组建合作社,托管土地。

也就是一年多以前,笔者到湖北某地走访,当地的合作社向笔者介绍土地托管的好处,总结起来无非是能够保证作业量,托管费用和风险能够和一家一户共同分担,这也是此前笔者见到的最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

这个时候,用户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效果的要求明显加强。

此前用户对农业机械的效果要求,在于竞争上的加剧。而新的土地托管模式则更看重粮食的产出效率。只有粮食产出效率提高了,合作社才能挣钱,才能保证收益。

笔者称之为农业机械变成了间接赚钱的工具,更倾向于生产资料的本质属性。但粮食价格的走低,促使农业机械越来越接近其生产资料的本质。

现在,一些优秀的合作社将农业机械作为了生产资料,作为保障优质粮食生产的工具

大约一个多月以前,笔者再次去优秀合作社调研的时候,发现有些地区对农业机械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某合作社,将农业机械作为保障优质粮食生产的工具,也就是生产资料。用户说法很简单,只有保证生产出优质的粮食,才能加工成好的商品,赚更多的钱,更健康地运转合作社。

他们甚至提出免费提供农机的方案,用价值产出去偿还农业机械的购买费用。

农业机械的本质是生产资料,但在最近十几年里,更多呈现的赚钱工具的属性。农业机械属性的变迁,也预示着行业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