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頌》的藝術特點是什麼?怎樣學習?

當代尚書院


● 談談我的理解,提出臨習建議,並附臨摹習作請教。

——《石門頌》沉澀韌健,奇縱飛揚。此摩崖隸書素有“隸中草書”之稱。運筆遒勁,饒有篆意,古厚含蓄而富有韌性。

——繼承了古隸的率意性與篆書的簡約性用筆,以中鋒圓筆為主,並把方筆與圓筆巧妙融合。筆畫粗細區別不大又有微妙變化。少有燕尾而具飛揚伸展之勢。

——揮灑自如,毫無拘束,不做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

——結體開張奔放,疏鬆散朗,飄逸有致。

——章法錯落,字隨石勢,縱橫開闔,意趣橫生。

——《石門頌》歷來得到很高評價:“是刻挺勁有姿致。”(王昶《金石萃編》)“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楊守敬《平碑記》)張祖翼跋《石門頌》曰:“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臨習建議: 沉澀遲重之筆絕不能以“顫筆”為之。須體味蔡邕、徐謙所謂取“澀”之“爭力”——與阻拒之力、筆畫運行方向兩旁的“牽引之力”的相爭之力。用筆“緊駛戰行”,“依定向而進”,戰勝阻力、牽引力,則“澀”意自生,蜿蜒的曲致自然呈現。




兩山堂


"三百年來習漢碑者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也。″一一清.張祖翼。

《石門頌》是著名東漢摩崖刻石。歌頌了東漢順帝時的司隸校尉、犍為、楊孟文"數上奏請″修復褒斜道的事蹟。有"隸中之草″之譽。用筆奔放伸展,圓筆居多,筆畫瘦硬,粗細均勻。像篆書線條一樣,注重中段厚實的表現。圓勁流暢,像熔金流淌。折法有方有圓,還有的折畫斷開不相連,字形叄差錯落,不拘一格,古樸豪放。

有的字結構多有異趣,如"命″、"升″、“誦″等字豎畫很長。像竹木簡犢的寫法。

清末民國書法家康有為評:"餐霞衝採絕人煙,古今譙可稱書仙?石門崖下遺摩碣,跨鶴驂鸞欲上天。″

(以上圖片為石門頌拓本)

(石門頌原石)

下圖是書法家龔望先生臨的《石門頌》,他曾遍臨漢碑,尤好《石門頌》。創新於法度之內,字形四周伸展,疏密有致,用筆生澀遲拙。蒼茫渾厚。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當今,寫《石門頌》者不多,寫得好者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是在追求“松”的時候,出現了散亂欹斜,那就更談不上灑脫大度了。


臨習《石門頌》的時候,實臨務必要追求形似,意臨則是建立在紮實的實臨基礎上的情感表達,因此,“認真”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少人在實臨階段能夠認真,一旦開始意臨,便濡毫潑墨隨意揮灑,把實臨時學到的東西丟得一乾二淨。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石門頌》意臨的幾個思路。

前後相同字的換位運用

意臨的第一步,是前後相同字或者特點的轉換應用:


《石門頌》當中重複的字很多,他們的形態大抵不會完全一樣,甚至有巨大差別,我們在寫到這個字的時候,要想著帖中這個字其他的表達方式,並靠著這種記憶,表達出來,其實就是相同字不同樣式的換位。這是加深印象,學以致用的第一步。

不同特點的換位應用

同樣是包圍結構的字,外輪廓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我們在寫“開”字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把“閔”字的外框放進去?又可不可以用其它的字框形式?不但筆勢要有這樣的處理思想,結構也是一樣:

我們在寫左邊走之旁的時候,腦子裡會不會想到右邊的趙字的形態,會不會想到把走之旁處理為“”變為左右結構,又會不會想到把右邊的趙字,變為左部的半包圍結構。這是靈活變換,學而有創的第二步。

特點的誇張、以及反式應用

在臨習《石門頌》的過程中,會發現《石門頌》很多字都有鮮明的特點:

比如這個“廢”字,是一個靜態十足的字,它的靜態是由外框的形態所奠定的;


而“厲”字是一個動態十足的字,它的動態是由於左撇以及“萬”字下部空間形態所造成的。在臨習這兩個字的時候,不但要分析它們各自為什麼是動(靜)態,更要思考,怎麼把這種姿態誇張或者弱化,甚至朝著相反的方向去表達。比如這個“厲”字,我們就可以這樣處理,把它變為靜態:

這種變化方法從何而來呢?,我們看下面這個“域”字:

字要從動態變為靜態,其實很簡單,把筆畫拉平、拉直,把字外空間變小就可以了,從這個“域”字當中得到的啟示,然後再運用到“厲”字當中去,這就是創作。請大家思考,如何利用這個啟示,去把上面的“廢”字,變為動態呢?這是進入創作大門的重要思想方法。



要從其他的碑帖當中吸取養分《石門頌》固然包羅萬象,但始終不是完美的,提按變化終究不如廟堂漢碑明顯;整體章法的質樸大膽,終究不如《大開通》;結構縱使變化無端,也遠遠趕不上整體漢代碑刻的豐富多姿。故而我們一定要對漢碑有全面的瞭解,才能更深層次的學習到《石門頌》的精髓,就如物理學家沒有不是精通數學的,哲學家無一不深入研究過歷史,觸類才能旁通,才能深入。把其他碑帖當中得到的啟示,按照上述方法帶入到《石門頌》的學習當中,你的意臨作品一定會更加豐富。再結合上面三種方法,就叫做遍學百家,熔於一爐。


整體變形,章法上做突破

《石門頌》原石章法為豎向對齊,橫向參差變化,我們在通常情況下看到的字帖,都是割裱本,也就是重新加工過的章法,這種章法並不完全符合藝術要求,所以我們一定要嘗試著大膽的試驗每種章法形式。比如說,分別用《石門頌》原碑、《張遷碑》、《禮器碑》、《大開通》這些碑的章法特點分別去表達《石門頌》,或者是更加大膽的變化,可以用冊頁,可以用中堂,可以用八尺整張甚至是丈二的宣紙進行臨寫。總之,一定要去試。這就叫做以古為基,大膽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