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頤和園划船渡船項目開放,票價30元,需要手機描碼登記

#喚醒好春光#

#花期已至美好如初#


批吧語.mp34:20

來自壯壯西西


2020年是一個不尋常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讓人們在家“悶”了三個多月。最驚心動魄的時段已經過去,現在確診病例減少,疫情漸漸緩解,終於可以出去放放風了,但防範意識決不能鬆懈,一定要做好防護戴好口罩。

春天到了,春暖花開,踏青去,頤和園是我最喜歡去的公園,那裡的景色美不勝收,百觀不厭。這個週末上午我和家人一起來到頤和園遊園踏青賞花。

我們是從東門進入頤和園的,園中美景依然,只是遊人少了很多。一進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亭臺樓閣環繞下的昆明湖。

昆明湖周圍綠樹成蔭,景色宜人,微風輕輕拂過,寬大的昆明湖面漾起了粼粼的波紋,湖水清澈,令人心曠神怡。

在湖堤的東側,常年靜靜守臥著一隻神態生動、栩栩如生的鍍金銅牛,據說當年乾隆皇帝把銅牛放在這裡,就是希望它能“永鎮悠水”,長久地降服洪水,給園林及附近百姓帶來無盡的祥福。

多少年來,銅牛昂首安臥於岸邊。它那炯炯目光注視著昆明湖的西北方向。神態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國當時的鑄造藝術水平,是我國現存的最大古代鍍金銅牛,也是頤和園內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接著,我們看到的是十七孔橋,疫情期間沒有開放。十七孔橋是頤和園中著名的景點之一,堪稱中國園林中最大的橋樑。

十七孔橋,共有17個橋洞,當年建造頤和園的設計師經過精心計算,使十七孔橋與南迴歸線的日落點呈垂直狀態,所以每年冬至前後幾天,落日的餘暉將全部照亮十七孔橋的所有孔洞,呈現出無比壯麗的​景觀。十七孔橋象天空七彩的長虹飛架在碧波萬頃的昆明湖上,引人注目,氣勢如虹,宏偉壯觀。

沿著昆明湖邊往佛香閣方向走去,垂柳依依湖水綠。

一棵桃樹開著多種顏色的花,彷彿是美麗的母親和一群女兒,在湖邊對鏡梳妝。

園裡的橋和大柳樹與碧綠的湖水同映藍天,湖光山色、渾然一體。

湖面上還看到了美麗的黑天鵝,靜靜的美,少有的安靜。

順著小路一直往前走,我們來到了,聞名於世的長廊。它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長廊,在昆明湖旁邊,總長有738米。據說,這是慈禧太后為了觀看昆明湖的景色而建造的。長廊頂上有很多五顏六色的間隔,每個間隔裡還有長廊的柱子上,欄杆上都畫著五彩斑斕的畫。

上萬幅畫,沒有一幅是相同的,彩繪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還有題詩題詞和人物花草鳥獸精妙絕倫,別有一番情趣。

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俗稱石舫,寓“河清海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乾隆修清漪園時,改臺為船,更名為“石舫”。

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

穿過長廊往西可以看到西堤,玉帶橋,這裡的花都開了,景色非常漂亮。

儘管可恨的疫情讓我們大家都不得不戴著口罩,但是,春天朝氣蓬勃的景象,還是使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腰上的建築,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簷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複雜,為古典建築精品。佛香閣疫情期間沒有開放。

我們繞著湖邊兒慢慢的走著,銅牛和獅孔橋安安靜靜,頤和園從來沒像今天這樣安靜。

頤和園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晚清時期作為慈禧太后的頤養之地,既“垂簾聽政”又可以欣賞著波光粼粼的昆明湖和“萬壽無疆”的萬壽山。它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園林,堪稱園林建築的博物館。

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碑一畫,背後都隱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和傳說,也凝聚著無數人的智慧和血汗。

頤和園,春風拂面,碧空如洗,西堤山桃杏花盛開,春花掩映下的萬壽山、佛香閣等景色構成一幅迷人的畫卷,在碧水藍天下呈現出一派迷人的春意盎然景象,令人舒適,愜意。

轉眼就到中午了,我們坐​船返回東門。幸運的是,今天是頤和園疫情漸好,恢復划船和渡船項目的首日遊,票價30元,需要健康登記,手機描碼查驗。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希望我的分享能幫到您,謝謝!


受疫情影響頤和園划船渡船項目開放,票價30元,需要手機描碼登記


受疫情影響頤和園划船渡船項目開放,票價30元,需要手機描碼登記


受疫情影響頤和園划船渡船項目開放,票價30元,需要手機描碼登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