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認真拼命工作,偉大是“熬”出來的。

前言

愛默生曾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想到的東西,你專注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我們常說運氣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何為有準備的人?


大抵是那些,縱然深知現實冷漠,但不會反覆咀嚼不幸。而是不改初心,不斷超越自己,同時也在不斷地“死磕”自己的人。


1

死磕,一萬小時定律


前段時間,在一期《朗讀者》中,邀請到了臺灣金馬影后,現代琉璃藝術家楊惠姍及其丈夫。


從聞名遐邇的藝人到交口稱譽的琉璃技藝的匠人,楊惠姍寥寥數語,道盡了她半生琉璃創作的幾多心酸,令人噓唏不已:

原來每一個成功者背後都藏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1987年,35歲的楊惠姍正處於演藝事業高峰期。可這時的她心中卻在“盤算”著另一件事兒——轉行做琉璃手藝人。


消息一出,萬眾譁然。有人說她傻,有人笑她偏偏和自己過不去,還有人覺得她只是一時興趣使然,堅持不了多久......


她是“痴”,對琉璃藝術幾近瘋狂、痴迷與熱愛;她是“傻”,傻到會拿出自己畢生積蓄,不惜負債累累為自己的“痴”、“傻”買單。


可只有她自己知道,當她毅然決定一頭扎進“琉璃行業”的那一刻,也已經做好了隨時與自己“死磕”的準備。


由於對琉璃行業完全陌生,琉璃雕塑技藝更是一竅不通,楊惠姍便一點點地翻書查資料,摸索燒製工藝。一件成品需十二道工藝,每一道工藝都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失敗實驗。


就這樣,反覆枯燥的摸索之路長達三年半。彼時,她負債多達7500萬,卻仍未完成一件作品。當董卿問她燒壞的作品究竟有多少時,她滿眼憐惜,雲淡風輕地說出了一個數字:應該有上千上萬吧。


從琉璃小白到作品驚豔眾生,楊惠姍最終把三十年如一日的等待熬成了最美的藝術。


雷軍:認真拼命工作,偉大是“熬”出來的。


格拉德威爾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而楊惠姍的第一件作品則是在琉璃工作間建立4、5年以後完成的。


回首自己的琉璃雕塑之路,楊惠姍言道:“像進入一個又黑又長的隧道,但只要有一點微光就不會放棄,會一直走下去。”


對於楊惠姍的付出,我們或許很難一言以蔽之,但她的種種成就,何嘗不是昨日件件失敗堆砌和與時間“死磕”的結果。


2

死磕,一點點不死心


擺渡擺到江邊,造塔造到塔尖。


俗話說,行百里者半九十。很多時候,一個人之所以失敗,也許不是因為才學不夠,也不是因為運氣擋道,只因沒有堅持到最後。


哲學領域有一個著名的荷花定律。


它是指,在一個荷花池內,第一天荷花只開放一小部分,第二天,它們會以前一天的兩倍速度開放。到了第30天,就開滿了整個池塘。


你知道什麼時候荷花開了一半麼?


很多人都會認為是第十五天,然而並非如此。


到第29天時,荷花僅僅開滿了一半,直到最後一天才會開滿另一半。


最後一天的速度最快,等於前29天的總和。


這其中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厚積薄發,需要積累沉澱,更需要有極致專注的“死磕”精神。


正如雷軍所說的那樣:“天才之所以是天才,絕不是我雷軍這樣的凡夫俗子靠勤奮所能達得到的,但是我仍然有一點點不死心。”


當雷軍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或許沒想到這句話已然暗示了自己的宿命。


從創業初期十幾人的小團隊到今天一萬多名員工,再到在香港上市,雷軍用了八年的時間。


而當被人問及小米的成功之道時,雷軍說得輕描淡寫——認真拼命工作,偉大是熬出來的


雷軍所說的“熬”何嘗不是因為“一點點的不死心”,而不斷堅持、積累的“死磕”精神。


當回顧雷軍的人生歷程時,我們會發現從小到大,雷軍都在“死磕”。


即使在武漢大學期間考取過年級第一,兩年就修完四年的學分及完成畢業作品設計,他依然保持強烈緊迫感。比如,當他看到有的同學不睡午覺學習的時候,立即把自己多年午睡的習慣改掉......


雷軍:認真拼命工作,偉大是“熬”出來的。


稻盛和夫的書——《六項精進》。這本書裡三分之二的內容就是在講這三句話: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認真拼命地工作;


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世界上不存在更高明的經營訣竅。


而雷軍口中的“拼命工作”正是和自己“死磕”的過程。


當你也擁有如雷軍般“死磕”的精神時,你會很容易感知工作的樂趣,顧客也會從你的產品中,體會到你的用心,而你也將為你的產品賦予極致的靈魂。


3

死磕,對自己狠一點


電影《聞香識女人》裡有一段很經典的臺詞:


“如今我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條路是對的,毫無例外,我都知道。但我從不走,為什麼?因為太苦了。”


這就像是,我們聽過很多的大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一樣。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是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目標,只是選擇性對自己的一腔熱血視而不見,亦或是間歇性心血來潮。


只要一遇到挫折和困難,就會習慣地說一句:“好麻煩,太難了,算了.....”

於是,這個事情真的就算了......


殊不知,這也只不過是給自己的心安理得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


要知道,現實固然在很多時候略顯“刻薄”,它用時光殺死那些無病呻吟的所謂夢想,但它也用時光,把肯動腦筋又實幹的人,送到了彼岸。


雷軍:認真拼命工作,偉大是“熬”出來的。


王羲之和困難“死磕”,十八缸水才造就蘭亭序的經典傳世;


喬布斯對於蘋果手機有著近乎苛刻的執著,堅持“死磕”每一個零件和細節,從而使蘋果手機成為手機行業的霸主;


“死磕自己,愉悅大家”是羅胖在《邏輯思維》每期都要說的一句話,而他真就“死磕”出一個更高大上的社群,超過1000萬用戶,高達70億的估值......


作家柒柒說過一句話:


“一個人真的不能輕易地妥協或將就,一旦你決定妥協,很快就會潰不成軍,你所在乎的東西,會一樣樣失去。你以為是妥協一次、將就一回,其實卻是妥協一世、將就一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自己資質平平,又沒有什麼運氣,焦慮、懷疑充斥著他們的生活......


殊不知,那些勇於逃離舒適區,敢於與自己“死磕”的人,早已褪去自己的脆弱,換上新的鎧甲,迎接新的人生。


畢竟,在公平的時間面前,誰能“死磕”到底,誰就贏了。


雷軍:認真拼命工作,偉大是“熬”出來的。

成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次次與自己“作對”的過程;是一次次踏入未曾觸及的禁區,一點點去丈量自己生命的廣度和深度的過程;是不會讓自己活得太舒服,與自己不斷較真兒和“死磕”的過程。


是什麼讓“他”發生了改變?無非就是被命運撞得粉碎之後,重新將自己組裝起來,在自己最無助之時,敢於挑戰最艱難的生命課題。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先配得上它。”


“死磕”自己,把事情做到極致,可能很慢,但最後總能到達。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激勵到正處於困境中的你,願君一路順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