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西周礼器

在华夏文明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段特殊的变革时期,周朝灭商,标志着社会制度从奴隶制迈入了封建制,也预示着华夏文明即将迈进长达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但是周天子却认为天下土地广阔,人口众多,仅凭周朝自身很难实现对天下完善的管理,于是选择了分封制,借助诸侯对领地的管理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道理,可惜的是周天子忽视了诸侯对权力和财富的迷恋,在分封初始缺乏约束和制裁诸侯的办法,导致了诸侯权力过大,周朝逐渐失去了对天下诸侯的掌控。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乐毅像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强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等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实力,具备了和周朝分庭抗礼的基础,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基础,诸侯们也效仿周天子对有功的大臣们进行了分封。这些诸侯分封的本意是通过共同的利益将这些能力出众、背景雄厚、资源强大的大夫们和自己捆绑在一起,形成共同进退的利益联盟,壮大本国的实力。并且在吸取了周天子对诸侯缺乏约束的教训后,进行分封的诸侯都或多或少采取了一些强力手段来控制大夫。

当年燕国由于王室内乱被齐国趁虚而入,险些灭国。赵武灵王担心邻国齐国一家独大,便和韩国秦国等国联手扶持了公子职上位,也就是后来的中兴之主燕昭王。燕昭王千金买马,昭告天下自己重用人才,于是乐毅不远千里从魏国来投靠燕昭王,昭王觉得此人不俗,拜他为亚卿(国相副手),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乐毅凭借着自己优秀的外交能力和军事才能,不仅成功游说五国联合伐秦,又亲自率领联军深入齐地,在六个月内攻破了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眼看齐国就要灭国。

可是在接下来四年的时间里,之前势如破竹的燕军却突然被区区两座孤城困住了,始终无力攻破,最后被齐人田单趁机复国,前后表现差异之大令人咂舌。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联军伐齐路线图

乐毅伐齐前国际形势分析

齐国自从管仲执政以来,重视商业发展和军事建设,为成为当世的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仲去世后,陈姓田氏取代了吕姓姜氏政权,史称田氏代齐事件,田氏之所以能顺利取得政权过渡,皆是因为沿用了管仲的治国政策,使得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到了齐湣王时期,由于齐国实力雄厚,他带领齐军四处征战,取得了多场大捷。

而燕国虽然在赵韩秦三国的暗地帮助下避免了国家灭亡,但是实力却大不如前。纵然有乐毅这种名臣辅佐,可是仍然无法和齐国抗衡,只能偏安一隅,休养生息。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燕昭王形象

不过昭王从来没有忘记过国仇家恨,据《史记·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中记载:

"燕昭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原也'。"

在蛰伏了整整三十年后,燕昭王终于等来了复仇的好机会,宋康公年老疯狂,攻占了齐国的土地,齐湣王以报复为由,吞并了宋国,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强烈不满。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齐湣王形象

燕昭王认为虽然燕国此时实力远远不如齐国,却是报仇的最好时机,因为灭宋事件已经让各国和齐的国际关系破裂,而且齐湣王骄横狂妄,已经失去了朝臣的信任,但是乐毅却认为虽然昭王励精图治三十年,却仍然不是齐国的对手,因此请求燕昭王任命自己为使臣,自己亲自出使,游说五国联合出军。

为什么乐毅有信心说服其他国家联合出军呢?这是因为齐国灭宋虽然师出有名,但是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宋地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尤其是都城陶邑更是天下大型城市之一,周边的齐楚赵魏四国都通过陶邑的商贸流通获取了大量财富。可是在宋国被齐国攻灭后,摆明了齐国要独占这块富饶的土地,其他三国自然不肯轻易就范。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苏秦作为燕国间谍去扰乱齐国

而且齐国实力虽然强大,但是由于齐湣王穷兵黩武,已经为本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魏和齐因为马陵之战有着血海深仇,只是要防备秦赵而不得不暂时搁置仇恨;赵和齐因为边境摩擦冲突不断,赵武灵王又是好战分子,可是他此时将精力用于开拓攻秦的路线上,暂时无法将军力东移;楚国在垂沙之战大败于齐军,急需通过一场战争找回颜面,可是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而秦国虽然和齐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不过此时的国君秦昭王是燕昭王的姥爷,在扶持燕昭王上位时候也是下了功夫的,自然站在燕国一方;韩国也是和燕昭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希望趁机分一杯羹。

因此乐毅游说五国后,暂时让五国之间解除了对立关系,令他们可以不顾身后的潜在威胁,全心全意出兵支持燕国;并且乐毅许下了战后丰厚的回报,让这些国家十分欣喜,这也是他可以同时获得三国相印,率领六国联军的根本原因。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齐湣王画像

齐湣王骄横狂妄自毁根基

齐湣王千错万错,不该对宋地下手,宋地这个地方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影响十分深远,甚至差点改变了天下形势的走向,著名的秦相魏冉、赵象李兑,都因为宋都陶邑这个地方黯然离场,退出了政治中心;名将白起生平最大的一次败仗也是因陶邑而起,他差点因此丧命,如果他死了,那么战国的结局很大可能和之前不同;宋康王也是因为陶邑出现的自然异象走上了疯狂之路,为之后乐毅伐齐埋下了导火索。而这次,齐湣王也不幸陷入了宋地这个漩涡。

在得知乐毅带着联军伐齐后,齐湣王不仅没有一丝丝担忧,反而认为齐国一统天下的机会到来了,他觉得之前秦国可以在函谷关力抗六国联军,自己的国家远远胜过秦国,自然可以轻松打败乐毅率领的联军,于是他不光没有整饬城防,反而派触子带兵出战。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齐国名将触子

触子本来计划带兵固守,但是骄横狂妄的齐湣王却不停地催促触子出战,并且在触子抗命后以族人的性命来威胁他。据《吕氏春秋·览·慎大览》中记载: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於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刬若类,掘若垄!'触子苦之,欲齐军之败,於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由于触子的报复,齐国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联军长驱直入,半年内攻占七十余城,只有即墨和莒城两座孤城还在坚守。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今日的即墨古城

从上述的史料可以看出,齐湣王十分缺乏军事和外交才能。昔日秦国能力抗六国联军,首先凭借的就是天险函谷关,联军大军无法长驱直入,在谷地中被分割,难以形成兵力优势,而粮食的消耗却与日俱增,因此才不得不退军。

而且秦国在积极防守的时候,也努力地离间联军的关系,对参战国承诺丰厚回报,以图瓦解联军,不管是贿赂权臣,还是割让城池都十分干脆痛快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今日的莒城

正是通过外交和军事的双重努力,秦国才能屡次化险为夷;而反观齐国,虽然没有函谷天险,但是也有泰山济水的地理优势,身为老牌国家,重要的城市建城时间久远,城墙高大坚固,本身具有防守优势。可是昏庸的齐湣王不光不立足防守,反而将全部力量摆在了平原地区和联军大打对攻,已经丧失了优势,又伤害了领军统帅的感情,遭到背叛,使得齐军的军事力量被歼灭。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泰山山脉这次没有成为守卫齐国的屏障

在此之后,齐湣王不光不寻求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反而是集结了国内的残兵败将再一次向联军发起了攻击,战斗力和士气皆处于下风,战败也是情理之中了。

乐毅受封昌国君心态转变

联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基本占领了齐地全境,齐湣王不得不叛逃国外,和即墨、莒城两座孤城也失去了联系,理论上齐国已经灭国了,联军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乐毅没有贪功,将齐国的财宝全部送回了燕国,并且烧毁了齐国的宗庙作为礼物献给燕昭王。据《史记·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中记载: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燕昭王听到消息后十分欣喜,封乐毅为昌国君,将位于齐地境内的昌国作为封地分封于他。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乐毅在齐地推行管仲旧法来收买人心

在大局已定的前提下,乐毅解散了联军,并且兑现了之前向各国做出的承诺,令诸侯们十分满意,于是诸侯们也召回了本国的军队,剩下燕军围困住仅剩的两座孤城。可是这个时候,乐毅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笔者认为,燕昭王大仇得报,又得到了齐国的土地和人口,实力骤然增加,自然喜不胜收,倘若假以时日,燕国消化了田氏的政治遗产,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必然成为战国第一强国。但是可能是兴奋的心情影响了燕昭王的理性判断,导致了他做出一个十分昏庸的决定,那就是从齐国划出一块给乐毅的封地,这件事引发了之后一系列事情产生的连锁反应。

燕昭王有心封赏的话,最好的办法是将燕地的优秀土地分封给乐毅,这样乐毅在战后必然归国交出兵权,归国受封。从此以后,乐毅因为战功卓越,基本也不需要上战场了,只需要在封地自治就有享不尽的权力和财富。不过这种情况对于乐毅来说也有风险,因为他处在燕王室的监视和约束之中,如果他在危机四伏的政坛中犯了错误或者站错了队,那么属于他的荣耀很可能一夕之间烟消云散。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燕国是土地第三大的国家,有足够封地封赏乐毅

可是燕昭王却将齐境内的土地封赏给了乐毅,并且将他的族人送去此地,这时候乐毅的心态难免发生转变。要知道,此时的兵权还在乐毅手中,燕王室的军事力量比起他带走的燕军显得十分薄弱,而且整个齐国基本处在乐毅的控制之中,他又因为封赏的关系可以有正当的名义建设齐地。

换句话说,乐毅此时没有任何限制,名义上是燕将,但是只要他愿意,他可以随时取代齐王的位置,并且凭借手上的军事力量和齐地百姓创造的财富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

不过乐毅没有明目张胆的背叛,而是选择了较为平和的办法,那就是以攻城为名,驻扎在齐地,通过军事威慑,逐渐取得百姓的服从,树立个人的威信。这样燕王就没有理由将他召回,而且此时齐地理论上是燕国的国土,碍于之前联合攻齐的关系,只要他不去侵袭别国的领土,那么其他国家也不能明目张胆的进攻齐地,给了他足够的休养生息,获取民心的时间,这也是乐毅伐齐为何前期势如破竹,占据巨大优势最后却久攻不下的根本原因。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乐毅最后投靠了赵武灵王

结语

其实在乐毅久攻不下的时候,燕国朝堂内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出事情发展的苗头了,毕竟大家都是长时间在政治漩涡中心厮混的老油条了,对这些手段屡见不鲜,以燕国太子为首,大批大臣都劝燕昭王强行召回乐毅,来观察乐毅的反映。

但是燕昭王虽然是一位堪称优秀的国君,却也有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进取心不足,从他上位伊始,他的奋斗目标就是报齐国攻灭自己宗室的血海深仇,所以不管是他招贤纳士,还是积极东拓,真正的目的都是将燕国打造成不弱于齐国的强国,从而具备报仇的实力。因此他在位三十年间,燕国没有和其他重要国家产生摩擦,虽然燕国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远离中原核心区域,但也不至于守着齐赵两强三十年不产生边境摩擦。所以不难看出。燕昭王避免和其他国家开战的真正原因在于保留实力,来应对和齐国的决战。

燕军六个月疯狂席卷七十余城,最后为何却被两座城困住数年?

燕齐假如合二为一,实力将大大提高

而当乐毅顺利带领联军进攻齐国时,燕昭王并不敢保证一定能战胜齐国,因此当胜利的消息传来后,燕昭王一生的政治追求得以实现,大仇得报,可是他缺乏对接下来局势的提前判断,因此无法理性地思考接下来的天下局势走向,从而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断,那就是将齐地分封给了手握重兵的乐毅,来抒发自己对乐毅的感激之情。

乐毅之前带兵作战,压力巨大,也必然无法去思考胜利后会得到何种封赏,因此当巨大的诱惑从天而降后,这位对国际形势有着深度判断的名将猛然发现自己具备了从大夫一跃成为割据一方的强大诸侯的基础,不免心动。

可是他更清楚地知道齐地的形势还没有完全得到掌控,百姓对未来一无所知,充满迷茫,如果贸然背叛,必然引起燕王室的愤怒,兴兵讨伐,即使眼下他的军事力量强大,但是燕地基础远胜于他,自己缺乏长期抵抗的能力,于是他采取了拖延战术,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可惜的是乐毅和燕国因为这件事产生的间隙导致了两败俱伤,他自己被迫逃亡赵地,而燕国也丧失了提升国力的最好机会,失去了最好的争霸机会,从此之后碌碌无为,最终也被秦所攻灭。

参考文献

1《史记·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

2《吕氏春秋·览·慎大览》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清论历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