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反清鬥士,吹冷焰於灰燼之中

1645年5月,即清軍入關後一年,要求漢人剃髮,揚州在名將史可法的帶領下進行激烈抵抗。


20日,揚州失陷,清兵開始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目擊者說,揚州城“堆屍貯積,手足相枕”“積屍如亂麻”。


據統計,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或個別隱蔽較深倖免於難,幾乎全部慘遭屠殺,僅被和尚收殮的屍體就超80萬具。


史稱“揚州十日”。


一個月後,清軍再下剃髮令,聲稱“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次奮起反抗的是嘉定人民。


然而大勢已去,狐掌難鳴。


嘉定被攻破後,分別於6月13日、6月14日、8月16日三次遭屠城。


嘉定城內民眾無一投降者,死亡者達2萬餘人。


史稱“嘉定三屠”。


最後的反清鬥士,吹冷焰於灰燼之中


1


大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南京城破,偏安東南的南明弘光政權覆亡。


七月,流亡的南明殘餘人馬,擁戴明宗室魯王朱以海出任監國,以浙江舟山群島為基地,在東南沿海繼續抗清大業。


苦苦支撐6年後,清軍攻陷舟山,魯監國在張名振、張煌言的護衛下移居金門、廈門。


由於失去了自己的基地,保皇軍漂泊無所,糧餉無源,客觀上形成了投奔鄭成功的態勢。


而鄭成功很精明,他覺得魯監國兵敗來會,是自己獨霸東南沿海的良機。


鄭成功自從起兵以來,基本上是按照其父鄭芝龍的路子走,即以閩海為根據地,對於浙江以北,廣東以西沿海的武裝,不管是屬於明還是清,一概視其為異己力量,千方百計加以兼併。


由於鄭成功不承認監國政權,在西南建立的永曆朝廷得到包括鄭成功在內的南明各勢力的一致擁護。


1653年三月,魯王朱以海也承認了永曆帝的正統地位,派使者上疏提出退位歸藩。


永曆帝為了維護朱明王朝對東南地區的影響,仍然讓他保留監國的名義,但這並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福建沿海的抗清實力,基本上控制在鄭成功的手裡,因此,朱以海只是作為“寓公”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2


張煌言慢慢長成了一個英雄的樣子。


張1620年出生於鄞縣(今浙江寧波),字玄著,號蒼水,是南明大臣、知名作家。


他是崇禎時的舉人,經濟條件不錯,“家裡有礦”的那種。


他年少即“慷慨好論兵事”,十六歲參加全縣考試,加考騎射,三箭皆中,與試者無不驚服。


張煌言後官至南明兵部尚書。


這是一個堅定的抗爭者,他聯絡13家農民軍,多次與鄭成功見面,摒棄個人歧見,全身心投入到抗清大業中。


值得一提的是,他先後組織了“三入長江”戰役。


這次戰役是從順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開始的,並在第三個回合到達巔峰。當時張煌言率400艘戰船,溯江而上,直抵南京郊外的燕子磯。


一時間,沿途州縣百姓思念前朝,望風歸降,東南震動。


確實,很久沒見這樣的盛況了。


這還不算完。


1659年(順治十六年)四月,張煌言與鄭成功率戰船3000多艘,士兵10餘萬眾,北上直逼南京城。


很遺憾,由於鄭成功的嚴重失誤和自大輕敵,主動進攻變成了被動挨打,功虧一簣。


更坑爹的是,鄭成功在兵敗後,為保存自己的實力,棄此刻在上游的張煌言於不顧,率軍逃走。


這無疑置張煌言及其部下士兵於死地。


真是扎心!


在清軍的包圍追擊下,張煌言部四散奔逃。


最慘的時候,他身邊只剩下兩名隨從。


在地方反清義士的掩護下,他改裝易服,歷時半年,行程2000餘里,才最終回到海上義師軍中。


最後的反清鬥士,吹冷焰於灰燼之中


3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帝及其太子被清軍俘獲,並在昆明十字坡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明朝宣告涼涼。


東南沿海的一些明朝文官武將,又重新醞釀擁戴魯王朱以海出面組織朝廷。


但掌握實權的鄭成功父子對此毫不熱心。


次年(1662年),鄭成功因病醫治無效離世,張煌言等一心恢復明朝為己任的官紳,立即提出由魯監國繼統。


張煌言認為,永曆朝廷覆滅之後,當務之急是擁立朱以海為皇帝,藉以存明朝的正統,號召遠近,致力於反清復明的大業。


然而,延平郡王、鄭成功之子鄭經,對待魯監國態度的冷淡,卻較其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但如此,鄭經後來還把魯監國的“宗祿”(生活費)停發,日常生活都不能保證,何談繼位為帝?


張煌言當時領兵駐泊在浙江沿海偏僻的島上,他仍抱有一線希望“猶幸舊主之在”。


可是,就連這個希望也很快化為泡影。


朱以海當時正值中年,但身體狀況不佳,長期患有哮喘病,這年年底,因病去世。


張煌言在魯王病死後,對前途感到完全絕望。


他始終是一位抗清志士,而不是一個獨善其身的人。


何況他對鄭氏父子的所作所為常有異議,所以沒有像其他官紳那樣,選擇移居臺灣,滿足於保住先人的頭髮衣冠。


復明運動的旗幟既然已經不復存在,繼續同清軍作戰也就失去了意義。


張煌言一時無言,內心極其崩潰。


4


苦撐到1664年(康熙三年)六月,張煌言無奈下令解散部隊,只留下幾個親信,居住在人跡罕至的懸山花岱島。


這是個距離舟山不遠的孤島。


由於島中不產糧食,日常所需不得不以寺廟和尚的名義前往舟山購買。


不久,清浙江提督張傑從降將處探聽到了張煌言藏身的海島。


他派遣兵丁潛伏於舟山的普陀、朱家尖一帶。


不久果然截獲了張煌言的購糧船,當即利用所獲船隻連夜趕往花岱島。


7月17日,天色未明時分,清兵出其不意地突然闖入張煌言的居室,將其及隨從活捉。


同時搜出的,還有永曆帝頒發的“視師兵部”銀印章和九枚關防。


最後的反清鬥士,吹冷焰於灰燼之中


5


張煌言被俘後,斷然拒絕清政府的招降,後被押解到寧波、杭州關押。


在獄中,張煌言寫下了許多壯麗詩篇。比如——


《被執過故里》


“知者哀其辱,愚者笑其癲。


或有賢達士,謂此勝凱旋。


人生七尺軀,百歲寧復延。


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


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


下面這首,讀起來質樸悲壯、正氣噴湧——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這年的9月7日,張煌言在杭州英勇就義,時年僅44歲。


據記載,赴刑場時,他大義凜然,面無懼色,抬頭望見吳山,嘆息道,“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羶!”


臨刑時,他“坐而受刃”,拒絕跪而受戮。


在明朝眾多人物中,張煌言的地位並不顯赫,很難上頭條。


然而在長達20多年的抗清鬥爭中,他歷盡艱難險阻,處處以大局為重,幾乎是一位無可挑剔的完人。


他有救國的理想,但尊重實際;


有救國的理念,更敢於踐行;


有救國的自負,卻甘為犧牲。


最終,張煌言與于謙,岳飛一起,被稱為“西湖三傑”。


中國思想啟蒙之父黃宗羲很崇敬張煌言,認為他可與文天祥比肩,理由是兩人——


“憑藉一線未死之心,吹冷焰於灰燼之中”。


這就是一箇中國讀書人的氣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