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和褒姒是背鍋的,烽火戲諸侯的原型是這兩位楚國君王!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每個中國人都聽說過,故事大略講的是周幽王寵信褒姒。由於褒姒不愛笑,為了逗笑褒姒,周幽王就點起烽火,讓諸侯勤王。等諸侯到了,褒姒看到諸侯急忙趕路的模樣終於笑了。如此再三,諸侯們都不再勤王,結果犬戎真的打來,沒有了諸侯軍隊的幫助,西周也就就此滅亡。

這是一個歷史版狼來了的故事,但是對於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其實早就有歷史學家提出過質疑。錢穆在《國史大綱》就提出疑義:“此委巷小人之談。”

那麼,為什麼說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不是真實發生的,而這個故事沒有真實發生又為什麼會被後世傳的有模有樣,甚至被司馬遷當做正史寫在了《史記》中呢?


周幽王和褒姒是背鍋的,烽火戲諸侯的原型是這兩位楚國君王!


【虛假傳言】

其實反駁烽火戲諸侯的證據有很多,專門解釋過這個問題的文章也有不少。這裡簡單舉幾個例子。

首先還是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錢穆先生這段話就至少說明了三個問題。

首先,古代行軍,情報也是很重要的,諸侯部隊在抵達前都會有探馬探聽消息,如果沒有敵情,軍隊不用抵達前線就一定已經知道了。怎麼可能狼狽的到到達城下,才知道被騙呢?

其次錢穆先生也點明瞭,烽火臺是在漢代為防備匈奴才推廣開的,就算烽火臺出現的時間還要早一點,也絕不會早過剛開始修建長城的春秋戰國時期,所以在西周末年,是沒有烽火臺這個東西的。

最後,從其他史料記載的角度講,錢穆先生也指明瞭:是幽王主動攻打申國,被申國與西戎的聯軍擊敗,死於驪山的。所以也並不存在西戎主動攻擊鎬京的事情,這種說法在後來發現的《清華簡》記載中也得到了相互印證。


周幽王和褒姒是背鍋的,烽火戲諸侯的原型是這兩位楚國君王!


【第二版本】

其實烽火戲諸侯並不存在,在學界已是公論。那既然烽火戲諸侯並不存在,那麼這個故事是怎麼流傳開來?又是怎麼被按在周幽王腦袋上的呢?

其實關於烽火戲諸侯,除了《史記》,還有一本古籍記載了不同的版本。《呂氏春秋》:“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

《呂氏春秋》中烽火戲諸侯的版本並沒有提到烽火臺,而是用擊鼓代替,這很可能是當時並沒有烽火臺或烽火臺沒有普及的緣故,但是這也是這個記載最大的漏洞。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支鼓在城市中心,敲擊時能夠傳達全城,這已經是極限了。需要多大的鼓,能夠傳到至少一月行程的地方諸侯耳中?而且古代的鼓多是用牛皮製成,這個製作成本太高,也不可能做到如烽火臺一樣,每隔數百米,置一鼓。所以靠擊鼓向諸侯示警,這根本不具備任何的可操作性。


周幽王和褒姒是背鍋的,烽火戲諸侯的原型是這兩位楚國君王!


【擊鼓戲百姓】

雖說《呂氏春秋》的記載不可能是真實的,但是這個記載卻提供了一個尋找烽火戲諸侯原型故事的線索。

雖然沒有《呂氏春秋》中的擊鼓戲諸侯,但是在歷史上卻真的出現過擊鼓戲百姓的事件,而這個事件就發生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時代的楚國。

楚國當時的國君是楚厲王熊眴。當時的楚國面臨著敵對勢力的威脅,於是楚厲王與百姓約定。如果發現敵情,楚厲王就擊鼓為號,聽到鼓聲百姓們就拿上武器,協助楚國軍隊守城。

有一次楚厲王喝酒喝多了,就誤敲了戰鼓。百姓聽到鼓聲急急忙忙趕了過來,楚厲王知道後急忙命人解釋:“我喝醉與近侍開玩笑,這才敲錯了鼓。”於是百姓都散去了。

過了幾個月,敵人真的來進攻,楚厲王急忙敲響戰鼓,召集百姓。但是百姓們以為楚厲王又在開玩笑,結果都沒有來守城。這次事件後,楚厲王只好更改了報警的信號。

可以看到,楚厲王的經歷與《呂氏春秋》上的記載非常的相似,只是原本的城中百姓,被換成了地方諸侯。這個歷史事件極有可能就是烽火戲諸侯的源頭,但這只是整個故事的一部分。


周幽王和褒姒是背鍋的,烽火戲諸侯的原型是這兩位楚國君王!


【冷麵美人】

楚厲王戲百姓,只是無心之失,但是烽火戲諸侯中還有一個不愛笑的褒姒。褒姒愛不愛笑其實我們並不知道,但是楚國有一個君王的寵妃是真的不愛笑。

周厲王的侄子楚文王聯合息國攻打蔡國。蔡國戰敗,蔡國國君對息國懷恨在心,就對楚文王說:“息國國君的妻子息夫人非常美貌,只有這個女子才配得上您。”

後來楚文王見到息夫人,果然驚為天人,於是楚文王就起兵滅掉了息國,把息夫人搶了過來。息夫人為保全丈夫性命,被迫服從了楚文王。

息夫人與息國國君非常恩愛,被強迫分開後,終日鬱鬱寡歡,從不主動說話。楚文王很喜歡息夫人,看到息夫人不愛笑,就問息夫人緣故。息夫人說:“我一個女人,卻服侍兩個男人,既然不能去死,又有什麼可以說的?”

楚文王覺得是蔡國國君挑撥,自己才滅掉息國,讓息夫人不愛笑,於是又起兵伐蔡。楚文王抓到蔡侯非要殺了他洩憤,但是蔡侯無罪,無故被殺,楚國會被諸侯針對。這時大臣鬻拳以死相逼,才沒讓楚文王犯下大錯。


周幽王和褒姒是背鍋的,烽火戲諸侯的原型是這兩位楚國君王!


【故事誕生】

其實故事裡褒姒的原型很可能就是息媯息夫人。同樣是國滅被俘,也同樣的不愛笑不愛說話,而故事裡的周幽王,歷史中的楚文王也都為了逗夫人笑,而胡作非為。

把楚厲王和楚文王與息夫人的故事放到一起,拼湊起來,其實就是《呂氏春秋》中所描繪的故事,只是換了主角的姓名而已。

而在漢代的烽火臺逐漸普及後,又補全了最後一個重要元素:烽火。然後被司馬遷記錄到《史記》裡。

也許這就是這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誕生的過程。但是這些楚國先王的舊事為什麼會被按在周幽王的頭上?傳播這個故事的人又為什麼無中生有,編排周幽王和褒姒呢?


周幽王和褒姒是背鍋的,烽火戲諸侯的原型是這兩位楚國君王!


【傳言源流】

《呂氏春秋》這段記載是關於烽火戲諸侯最早的文字記錄。我們知道《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在秦朝統一六國前夕,招來三千門客編寫而成的。

而這一段記載是什麼人寫下的,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但是我強烈懷疑這是一個楚國人的傑作。換句話說,這個故事可能是源自楚國的一個謠言。

為什麼是楚國?烽火戲諸侯的原型在楚國就暫且不提了。楚國其實還有著一個傳統,這個傳統甚至影響至今。現在湖北人在表達不甘心,不服氣的時候總會說一句“不服周”。

這源自於西周在分封諸侯的時候,給予楚國的不公正待遇。於是楚人對於周王室,向來是不感冒的。而這也有可能是楚國成為西周謠言產地的原因。

當時的楚人流傳自家先王荒唐事的時候,難免因為對周王室的不滿,從而把這些荒唐事轉嫁到周王室身上,而周幽王又作為亡國之君,是一個天然的靶子。這個故事轉移主體的過程沒有什麼惡意成分,也許真的就像錢穆先生說的“此委巷小人之談。”只是普通百姓的談資罷了。

其實謠言的特點就是將一個正常事件,選擇性忽視關鍵部分,對其他部分進行擴充、誇張、放大,再加上煽動性話語和聳人聽聞的標題進行廣泛傳播。伴隨謠言的這種特性,以及楚人“不服周”的心態,可以想象他們在說周幽王拿諸侯當傻子來耍,後來被自己玩死時眉飛色舞的神態,這個故事在楚國也一定會很有市場。


周幽王和褒姒是背鍋的,烽火戲諸侯的原型是這兩位楚國君王!


【褒姒背鍋】

既然楚人因“不服周”把楚厲王的事情編排到周幽王身上,那麼為什麼又要搭上一個褒姒?非要把褒姒形容成一個亡國禍水呢?

這也許起源於《詩經》中的一句話:“赫赫宗周,褒姒滅之。”這是一句引人遐想的話,這麼大的宗周,褒姒怎麼滅掉的呢?但《詩經》中只有這單單的一句話,沒有任何解釋,於是後人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始腦補了。

其實西周的滅亡,跟褒姒還是有那麼一點關係的。西周的滅亡根源在廢長立幼,被廢的太子姬宜臼是申侯之女所生。而冊立的新太子就是褒姒的兒子伯服。後來廢太子逃到申國,周幽王主動伐申,結果戰敗而死,於是西周就此滅亡。

從這個歷史過程來看,聯繫上“赫赫宗周,褒姒滅之”的話,其實就是在說,是褒姒憑藉幽王對自身的寵信,蠱惑幽王廢長立幼,結果引發了周申開戰,導致西周滅亡。

這可能就是《詩經》這段話的本意,但是這個意思並沒有在《詩經》中傳遞出來,於是一些討厭西周的楚人就在這上面用息夫人的舊事編排了褒姒,還把周厲王的舊事一起捏合到了周幽王身上。

也許春秋戰國時期,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已經流傳開來,盛行一時。最後彙編到了《呂氏春秋》裡,而這個記載很可能還是呂不韋去偽存真後嚴謹化的表述。


周幽王和褒姒是背鍋的,烽火戲諸侯的原型是這兩位楚國君王!


【因何滅亡】

那麼回過頭來看,西周的滅亡跟褒姒到底有沒有關係呢?難道真的是因為褒姒蠱惑周幽王,才讓幽王廢長立幼?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

申國由周幽王的父親周宣王分封在河南謝地。(有觀點認為亡西周的是西申國,我在其他文章解釋過這個問題,這裡就不詳述了。)當時是因為地方諸侯破壞禮法,相互攻伐,脫離王化。周宣王對申侯非常信任,還讓自己兒子周幽王娶了申侯的女兒。所以周宣王希望申國在河南震懾地方諸侯,為南部諸侯之長,還給予了申國出兵攻擊諸侯的權力。

申侯的女兒為周幽王生下了太子姬宜臼,就算周宣王身死。周申兩國也是緊密綁定在一起的。如果幽王無故廢掉申侯女兒所生的太子,那麼一定會與申國決裂,就算幽王是昏庸之君,這樣自毀長城,那恐怕只有智商問題能解釋了。

我認為是申國在周宣王死後,自恃功高力強,逐漸脫離了周幽王的控制,當上了南部諸侯的土皇帝。這一點從後來繒國能跟隨申國攻打宗周,無視周王室權威,就可見一斑。南部的很多諸侯已經是隻知申國,而不知周王室了。

另外,周幽王可能還有一層考慮。太子姬宜臼是申侯的外孫,現在申侯對周幽王自己都不再恭順,那麼姬宜臼繼位後,周王室的大權不是就有旁落的威脅?這在當時惡劣的政治環境下,不是沒有可能發生。

所以我們一開始認為是廢長立幼導致周申開戰,而情況很可能是反過來的,先是周申發生矛盾,然後周幽王決心廢掉有著強大背景的太子姬宜臼,而改立沒有任何背景的褒姒之子伯服。其目的就是擺脫周王室會被地方諸侯掣肘的危險。


周幽王和褒姒是背鍋的,烽火戲諸侯的原型是這兩位楚國君王!


【為何兵敗】

周幽王廢長立幼後,可能也沒有想到,廢太子姬宜臼在王后的幫助下竟然出逃到了申國。於是為了保證伯服的唯一性與正統性,他只能出兵伐申。

周幽王伐申並不是毫無準備,他也知道申國聯合了西戎和繒國等諸侯。所以他還特意於太室(河南省登封市北)召開會盟,爭取各大諸侯國的支持。同年就開始出兵伐申。

也許是周幽王真的暴虐無度,不得人心。而更可能的是地方諸侯各懷鬼胎,都不願出手相助,選擇觀望。於是周幽王陷入孤軍奮戰,最終戰敗被殺。

申國一路攻入了鎬京,擁立了自己的外孫姬宜臼為王,即為周平王。然後還把周平王東遷到洛邑,放在了自己眼皮子底下。自此西周正式滅亡,春秋時代開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