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的防治策略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0年美國芝加哥世界骨質疏鬆大會上明確指出: 骨質疏鬆是人體衰老過程中出現的病理現象,它絕非是人老了以後骨骼正常衰退的表現。有人說,骨質疏鬆已經成為繼高血壓、糖尿病之後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第三大老年疾病。

一、什麼是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以骨量低下、骨組織微結構破壞為特徵,並導致骨脆性增加,易致骨折的一種疾病。2002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定義是:骨質疏鬆是以骨強度下降骨折風險度增加的一種骨骼疾病。其中,骨強度主要反應骨密度和骨質量的完整性。90%~95%以上的骨質疏鬆症是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它包括絕經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只有不足10%屬於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和特發性骨質疏鬆症,涉及的疾病和因素很多,包括內分泌性疾病、骨髓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以及制動、藥物、營養等因素。治療應從三方面入手,即,改善生活方式,補充骨營養劑(鈣與維生素D),藥物調節。

生活方式的改善和飲食調整:主要是指改變飲食結構(強調奶類食品),選擇個體化的有效的運動方式,應定期進行負重鍛鍊,充足的陽光照射。

婦女是骨質疏鬆的好發人群,女性一生中骨量丟失達全身骨量的30~50%,而男性骨丟失僅25%;女性骨質疏鬆症發生率高出男性6倍,骨折率是男性的10倍。有統計表明,80歲以上的女性2/3患有骨質疏鬆。

二、骨質疏鬆的危害

多數患者常無特徵性的自覺症狀,骨折後經X片檢查才發現已經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的主要危害是身高縮短、骨痛和骨折。

1.身高縮短和駝背:患者因椎體壓縮性骨折導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壓,影響肺功能和消化道功能等。

2.骨痛:腰背痠痛或周身痠痛,負荷增加時加重或活動受限,嚴重時在翻身、起坐、行走都會引起難以忍受的骨痛。

3.骨折:脆性骨折,常見椎骨、髖部、橈骨、尺骨遠端和肱骨近端。特別是老年人的髖部骨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

三、骨質疏鬆的診斷

骨質疏鬆的診斷基於骨密度,目前大多采用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DXA),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診斷標準,基於DXA測定,骨密度通常用T-Score(T值),T值=(測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標準差。

診斷 T值

正常 〉-1

骨量低 (骨質減少) -1~--2.5

骨質疏鬆症 〈-2.5

重度骨質疏鬆 〈-2.5並伴有脆性骨折

骨質疏鬆症治療的主要臨床目標是預防和減緩骨量丟失,防止骨折發生,維持骨強度,減少或消除跌倒誘因。防治骨質疏鬆藥物主要有三類:①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雌激素。②促進骨形成藥物:如甲狀旁腺激素等。③膳食補充劑:如鈣劑、維生素D,已經普遍應用。

1.補鈣 補鈣是防治骨質疏鬆中的基本輔助措施,但單純的鈣劑治療,效果十分有限。2017 NOGG英國最新骨質疏鬆預防和治療臨床指南:建議每天補充鈣元素在700mg~1200m g較為適宜。

選用鈣劑的原則:根據年齡需要選擇元素鈣含量高的鈣劑、好吸收溶解度高的鈣劑、安全且價格合理的鈣劑。

鈣劑的正確服用:分次服比一次服吸收量多;與飯同服或飯後即服,胃酸多利於吸收,適合於低胃酸者;如胃酸分泌正常,主張兩餐之間服,因鈣劑與飯同服會影響食物中鐵的吸收;咬碎服,表面積增加,利於吸收;睡前服,減少夜間骨鈣的丟失。

2.補充維生素D 絕經後婦女和老年男性應每日攝入800IU維生素D3。

3.抑制骨吸收 絕經後女性的治療:阿侖膦酸及利塞膦酸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線治療選擇。在口服雙膦酸鹽不耐受或是有禁忌症的婦女中,靜脈注射雙膦酸鹽或狄諾塞麥是最合適的替代藥物。雷洛昔芬及雌激素替代治療也是一種選擇。

4.促新骨形成藥物:特立帕肽是FDA批准的唯一促新骨形成藥物。

5.其他措施。

避免和干預各種誘發骨質疏鬆的危險因素。

(1)低鹽飲食,適量的蛋白質和富含鈣的膳食,攝入足量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K。2005年公佈的第四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我國人均膳食鈣攝入量為390.6 mg/日,遠遠低於我國營養學會制定的鈣推薦量,因此應強調通過膳食補鈣。奶製品是食物補鈣的最佳選擇,每百毫升牛奶含鈣量超過100毫克。就鈣的含量而言,大體是250毫升牛奶=200毫升酸奶=40克奶酪。

(2)堅持體育鍛煉。有規律的體育鍛煉能增強肌肉力量、柔韌性、協調性、平衡能力、步態穩定性、靈活性,從而減少跌倒,預防骨折的發生。要使運動鍛鍊成為老年人每天生活內容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經過6個月的太極拳訓練,大腿肌肉的力量可增加13.5%~24.2%,可有效防止跌倒;即使經過3個月的訓練,老人跌倒的機會也可以減少1/2。戶外活動,常曬太陽,能增加內源性維生素D的生成,有助於鈣的吸收和利用。

(3)減少飲酒及含咖啡因飲料,停止抽菸。

五、防止跌倒 :預防老年人骨折應從預防跌倒開始

跌倒的發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跌倒是老年骨折最主要的引發因素。跌倒是85歲以上老年人死因首位,是65~75歲女性死因第二位和男性死因第四位。22%~60%的老年人曾經因跌倒而受傷,其中有5%~10%嚴重受傷,約5%骨折。引起老年人跌倒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內在因素和環境因素: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跌倒的發生率不斷升高。在一系列引起老年人跌倒的因素中,老年人肌力下降是核心因素之一,它與跌倒、骨質疏鬆骨折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人口老齡化後,老年人骨質疏鬆的問題逐漸凸顯,最大的危害就是骨折,骨折發生後患者可能會殘疾、臥床導致生活不能自理,甚至發生併發症及死亡。因此,骨折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造成很大影響。老年人骨折大部分是由跌倒引起的,所以預防骨折從預防跌倒開始非常有意義。因為幾乎所有老年人都有可能跌倒,歲數越大跌倒的次數可能就越多,骨折風險就越高。所以,如果從預防跌倒這個角度來預防骨折,肯定會見成效。導致老年人跌倒的因素很多,包括內在因素及客觀環境因素。

內在因素:(1)老年人的生理變化:步態紊亂和平衡功能下降,視力和聽力減弱,看不清、看不準、看不到、看不見,聽不到警告;中樞神經系統的變化:能力下降,反應延遲;骨骼、關節、韌帶和肌肉的結構、功能的損害或退化,活動能力、敏捷性、力量和穩定性下降。老年人肌肉力量下降導致的平衡能力下降、關節發生退行性病變以及其他疾病導致的衰弱,這些是身體本身的因素。

(2)疾病:中風、帕金森綜合症、頸椎病、小腦疾病、前庭器官疾病、外周神經病;體位性低血壓;白內障、黃斑變性、青光眼;骨關節病、足部疾病;昏厥、尿失禁、痴呆、抑鬱症等。

(3)藥物及其副作用:精神類藥物:催眠藥、抗焦慮藥、抗抑鬱藥、安定藥;心血管藥物:抗高血壓藥、利尿藥、血管舒張藥;鎮痛藥、抗炎藥等。

糾正可以採用相應的對策,如加強功能鍛鍊與康復,積極治療原發病,調整或更換藥物等。

客觀環境因素:生活環境方面,包括地毯是否平整、傢俱擺放是否合理、房間光線是否合適等,這些因素也會導致老年人跌倒風險增加。老年人容易跌倒的以上因素中,肌肉力量的下降是重要原因之一。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促進骨骼對鈣的吸收,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其對機體的其他方面也有重要影響。很多研究表明維生素D可提高肌力,改善機體平衡能力。人的衰老不可抗拒,老年人肌力下降、平衡力量降低,這個過程不可阻擋,但可以延緩,給老年人適當補充些鈣和維生素D是指南推薦的基礎干預措施。所以,一方面建議老年患者要進行適量的戶外活動,增加陽光照射,以促進自身活性維生素D的合成,其次,還要適當補充一些活性維生素D,來彌補自身活性維生素D轉化的不足。骨質疏鬆最大的危害就是骨折,如果能夠減少骨折,對骨質疏鬆的治療也就抓住了關鍵點。

綜上所述,骨質疏鬆症不是老齡化過程的正常結果,而是一種可以防治的疾病。然而,迄今為止,仍不得治癒。故預防更重要,應努力避免讓老年人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