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恢復及管轄寶島臺灣作出重要貢獻的明清著名將領

為恢復及管轄寶島臺灣作出重要貢獻的明清著名將領

臺灣

為恢復及管轄寶島臺灣作出重要貢獻的明清著名將領

臺灣

臺灣(Taiwan),簡稱“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臺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臺灣省由中國第一大島臺灣島和周圍諸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臺灣省人口約2350萬,超過70%集中在臺灣島西部的5大都會區,其中以臺北市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省主要的少數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居臺灣,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臺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臺灣,1954年美國同臺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造成臺灣同祖國大陸分離的狀況。

下面分享一下明清時對臺灣影響最大的幾位著名將領

為恢復及管轄寶島臺灣作出重要貢獻的明清著名將領

鄭成功

第一位著名將領:鄭成功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出生於母親的故鄉日本肥前平戶,他是明末清初的軍事家,民族英雄。

明末清初,臺灣被荷蘭人佔據,臺灣人民發動了多次起義,都沒有成功。鄭成功瞭解到荷蘭人用卑鄙的手段佔了臺灣,壓迫著島上的居民,心中非常痛恨,他決心趕走侵犯者,收復臺灣。

鄭成功從百姓中瞭解了臺灣的地形,摸清了荷蘭人的部署。他佈置了周密的計劃,並且給臺灣的荷蘭殖民統治者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你們無權管理,限你們立即撤退。”但荷蘭統治者對此根本不理睬。他傳令各港,並通告東西各國,不準到臺灣與荷蘭人通商,就這樣封鎖了兩年,搞得荷蘭殖民者狼狽不堪。

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正月,鄭成功決定出兵收復臺灣。二月,鄭成功率領將士數萬人,大小船隻數百艘,從廈門出發,渡過臺灣海峽,先後進攻荷軍據地“赤莊城”和“熱蘭遮城”。荷蘭殖民者憑藉“堅船利炮”和堡壘進行頑抗,用一個詞來說就是負隅頑抗。

在高山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鄭成功擊敗了荷蘭殖民者派來的援兵,經過8個月的鬥爭,收復了“赤嵌城”,龜縮在“臺灣城”的荷蘭總督揆一在1662年1月28日(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九日)繳械投降。

收復臺灣是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一次重大勝利,鄭成功這位民族英雄從此流芳千古。

為恢復及管轄寶島臺灣作出重要貢獻的明清著名將領

施琅

第二位著名將領: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

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一舉驅逐了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了臺灣,被封為延平郡王。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任。此時,清朝的統治日趨鞏固,全國統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時,鄭經集團日益腐化,並勾結荷蘭殖民主義者,妄圖脫離祖國。1681年,鄭經病死,次子鄭克爽繼任延平郡王,臺灣處於“人人思危”、“眾皆離心”的局面。

鑑於這種形勢,康熙皇帝啟用愛國將領施琅再次擔任福建水師提督,授予他收復臺灣的全權,施琅抱定收復臺灣的決心,制定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吭”的進軍戰略,於1683年6月14日,率領水師2萬餘人,大小戰艦300餘艘,直取澎湖。在激烈的海戰中,施琅身先士卒,奮勇衝殺,在右眼被銃擊傷後,“以帕浸血”,“督戰益力”。在他的帶動下,清軍將士捨身忘死,一舉攻克澎湖諸島,首戰告捷。

康熙得知喜訊後,當即頒佈諭旨,只要鄭克爽集團迴歸,朝廷既往不咎,並從優敘錄,加恩進爵,施琅堅決貫徹康熙旨意,表示只要鄭克爽等迴歸,一定“當即赦之”。鄭克爽和湯錫範等臺灣決策人考慮再三,認為施琅確有誠意,並感於康熙皇帝“諭旨之懇切”,終於做出了歷史性的決定,“請求納附”。

1683年8月13日,施琅赴臺灣進行接管工作。他首先到鄭成功廟中致祭,接著又發佈了《諭臺灣以安民生示》和《嚴禁犒師示》,制定了一系列安民措施,受到臺灣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擁戴。爾後,施琅不食前言,妥善安置了鄭氏政權的全部人員,讓他們各得其所,心悅誠服,至此,寶島臺灣在一度分離之後,再一次回到祖國懷抱。

為恢復及管轄寶島臺灣作出重要貢獻的明清著名將領

劉銘傳

第三位著名將領:劉銘傳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清朝名臣,系臺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之一。

1885年,任臺灣巡撫。在臺任職期間,進行了編練新軍,修建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臺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臺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臺灣防務亦日益鞏固。為臺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後加兵部尚書銜,幫辦海軍軍務,1891年辭職。其治臺策略與理念,後來由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承續,是推動臺灣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有臺灣洋務運動之父和臺灣近代化之父之譽。1896年1月12日在安徽六安劉新圩病逝。

擴展資料:

作為臺灣“近代化之父”,劉銘傳在臺灣行政、交通、教育、城市建設等方面的建設成果有不少貢獻,他當政時鋪設的臺灣第一條鐵路,從基隆過臺北到新竹。

臺灣的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郵政局都設在臺北;“外開航運”的碼頭也在臺北淡水。劉銘傳運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觀念和方法,比如招商、集資等,將臺灣帶入近代化時代,令臺北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城市之一。

臺北建城之時,劉銘傳正率領檯灣軍民浴血抗敵。因為法國侵略軍已打到基隆和淡水,臺北城於是日夜趕工築城,提前完工。

此時,劉銘傳也取得基隆、滬尾大捷,抗法保臺功成,為接下來的臺灣近代化爭取了建設時間。1884年,對於臺北城和整個臺灣來說,都是值得紀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