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乳業8大巨頭6家參與進博會,釋放出什麼信號?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全球市場都增加了對蛋白質等營養元素的需求。這一消費趨勢也體現在本屆進博會上:一方面,全球乳業排名前8的境外企業中,有6家來到上海,希望從中國市場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不論專業觀眾還是普通消費者,都對進口乳製品表現出濃厚興趣,因為海外乳品巨頭確實能提供有競爭力的新品。

進博會上海外乳業的“賣點”,或許能為圖謀更上一層樓的中國乳品企業帶來一些啟發。

“怎麼養”有講究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現場觀察到,除了行業巨頭,本屆進博會還吸引了法國食品農業委員會、丹麥企業協會等機構,組織當地具有特色的乳品企業參加。有些企業的規模並不能與行業巨頭媲美,可往往有自己的特點。其中,飼養方式是一大亮點,好幾個品牌都在展臺模擬了當地的養殖情況:藍天白雲的大草原上,放養的奶牛優哉遊哉。

就具體產品而言,打出“有機”旗號的不少。例如,一家參展商表示,其奶源基地強調“全程有機”:不僅奶牛的生活環境和飼料通過了有機認證,就連運輸原奶的車輛也通過認證,從不運輸非有機的物料。

海外乳業企業也十分擅長用數據說話,詳細羅列自家產品的營養成分。一家新西蘭乳企很驕傲地表示,他們的奶源質量比當地標準嚴格10倍。

這些細節說明,養殖方式、奶源質量已成為海外乳業巨頭的一大賣點。相比之下,國內乳品企業往往更重視對終端產品的功能宣傳,在養殖技術上涉及較少。在人們追求更高品質產品的今天,國內乳品企業能不能也多一點乳品溯源的內容?

新產品從何而來?

從進博會現場看,海外乳品巨頭的另一個特點是推陳出新速度很快,細分市場越做越精。

總部在法國的達能連續三年參與進博會,屬於典型的“老面孔”,可每年都能給市場新意,僅今年就帶來近50款首秀中國市場的新產品,涉及嬰幼兒奶粉、成人奶粉、特殊功能奶粉、成人營養品等不同品類。如果研究每一種具體的產品,還能發現達能很擅長研究不同人群的具體需求,實現精準研發。

例如,達能在此次進博會進行“全球首發”的產品中,有一款為哺乳期女性研發,旨在幫助哺乳期女性分泌更有營養的母乳。相關工作人員說,“以前乳品企業在推廣嬰幼兒奶粉時,總是強調奶粉的營養成分接近母乳,但再怎麼接近母乳,也必須承認‘母乳是不可代替的’。那麼,怎樣從母乳餵養的媽媽中找機遇呢?她們也有需求,那就是為寶寶提供更高質量的母乳,這是現代乳品研發技術能夠滿足的需求。”

事實上,看到這些需求的並非達能一家。記者還在進博會上見到了為懷孕女性、為體弱孩子等細分人群設計的乳製品。種類之繁多,讓人眼花繚亂。這一研發思路或許值得中國乳品企業借鑑,因為隨著消費升級,個性化、細分市場的機會還有很多。

乳製品還能怎麼“制”?

記者還發現,海外乳品企業很擅長利用不同的加工工藝,豐富乳製品的表現形式。在國內,一說到乳製品,人們想到的往往是牛奶、酸奶、含乳飲料等。而在進博會現場,乳製品還包括奶酪、芝士、植物黃油、不同類型的奶油,以及使用這些原材料生產的所有產品。進博會上,多家參展商都圍繞這些品類做足文章。

擁有130多年曆史的阿爾樂(Arla)是丹麥知名度很高的乳品企業,這次帶來了不少奶酪、黃油產品。阿爾樂中國區總裁劉新為認為,奶酪在歐美市場消費量很大,但中國的人均消費量還很低,阿爾樂非常看重這個潛在機會。他還透露說,他們特意趕在進博會前推出“阿爾樂”這個中文名字,希望拉近與中國消費者的距離。

不同國家和地區“乳製品”的表現形式差異與各地飲食文化相關,可從海外乳製品頗受國內專業觀眾的歡迎看,奶酪、芝士、植物黃油、奶油等乳製品亦有望在中國引發新一輪消費熱潮。

不是競爭,是良性互動

當然,海外乳業企業在進博會受到參觀者關注,並不意味著中國乳業就技不如人。記者在進博會現場發現,光明乳業、伊利、蒙牛等國內乳品巨頭與海外乳企的合作非常密切,包括配置海外奶源基地、引入國際先進的養殖技術、乳品加工技術等。進博會現場的部分進口乳製品還通過國內乳企,順利進入中國市場。

“這是因為乳品行業是一個互相促進的市場,中外企業交流能推動整個行業發展。特別是國內乳企與國際知名企業合作,有助於形成國內與國外乳製品你追我趕、良性競爭的新局面,為市場提供更多選擇。”光明乳業黨委書記、董事長濮韶華說。在今年進博會上,光明乳業從西班牙、德國、新西蘭等國引進的進口產品也有亮相,部分產品的生產技術還被同步應用於國內乳品。

來自意大利的貿易商丹尼爾·飛龍也覺得,中國乳業市場前途不可限量。他是第二次參加進博會,去年推廣意大利產的高端消費品,今年主打乳製品、酒類等。他說:“我發現今年的參觀者比去年更專業,特別是對於奶酪、芝士等產品,熟悉程度不亞於我這個從小吃著奶酪長大的歐洲人。”他還注意到,中國消費者並不在意價格高低,但需要供應商能說出“為什麼要賣高價”。這讓丹尼爾·飛龍覺得,中國市場變了,“不再是比拼價格,而是比品質,中國消費者需要好東西。”

可見,對曾經擅長“價格戰”的中國乳企而言,是時候開展“品質戰”了。

欄目主編:吳衛群

文字編輯:任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