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高人的弟子下山,作死去惹節度使……

江西廬山,亦名“匡廬”。相傳往古殷周之際,有匡氏七兄弟結廬於此參修仙道,周定王徵之不應,遣使入山括訪,至其隱所,空無一人,唯見草廬,邦人遂呼此山為匡山,又稱廬山。

廬山仙蹤,自先秦彭祖釣鯉、老子悟道、匡氏長生以降,歷歷不絕。至唐世,李白五上廬山訪道,呂洞賓山中遇火龍真人傳授天遁劍法,從此劍不離手,煉成劍仙。有唐一代,五老峰下,白鶴觀前,羽士雲集,龍虎詠真,登廬山學道,蔚為風潮。

話說唐德宗時期,廬山某個深谷,潛居著一位道者,名叫茅安道。世傳此人能書符役鬼,幻化無端,道行深不可測。不過他課徒極嚴,雖從學者數百人,蒙授真傳者寥寥無幾。其中有兩個弟子,天資穎悟,根骨不俗,侍奉精誠,因得傳隱形洞視之術。過了幾年,這兩個弟子向茅安道請辭,說家中父母年邁,希望師尊恩准,許他們下山回家贍養父母。茅安道說道:“世上原無不孝的神仙,爾等既有此志,我自無不允之理。只是你二人未來魔劫尚多,下山之後,需安分守己,勿恃吾術,矜炫誇耀,為非作歹。若不遵此訓,我自有辦法令爾等之術臨事不靈。”兩弟子躬身受教,拜別師父下山去了。

二人下得山來,只覺海闊天空:我等既身負奇術,江湖四海,何處不可遨遊?於是決定暫不回家。當時傳世名畫《五牛圖》的作者、晉國公韓滉[huàng]在任鎮海節度使,開府潤州。唐朝的雄藩府帥,有的極其迷信神仙方術,比如晚唐的高駢;有的則對此極端厭惡,比如韓滉。韓滉之深惡術士,天下聞名,凡遇此輩,動輒驅逐誅戮。二人素聞韓滉的行徑,商議著去給他來個下馬威,一方面替天下同道出一口惡氣,一方面籍此揚名。

主意打定,買舟北上,到了潤州,拿著名刺徑直找上韓滉官邸,要求謁見。二人先已商議好,假如韓滉好生款待,那倒罷了;設或他意圖不良,二人便大罵一通,以隱身術逃走,諒他府裡也沒人阻的住。

門子接了名刺進去通報,少頃迴轉,引二人入府。二人有恃無恐,大搖大擺地直抵前廳。韓滉聽說來求見的是兩個術士,那張臉早就陰了下來,及見這兩個小子攝衣登階,放肆無禮的模樣,登時氣往上衝,連基本的客套也懶得擺了,指揮侍衛立即驅逐出去。二人站在門首笑道:“早就聽說君侯氣量窄狹,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此言一出,階下侍衛齊聲叱罵,韓滉更是怒不可遏,大喝道:“把這兩個狂徒與我拿下!”二人大笑道:“再見!”念動法訣要跑,不料術法卻不靈了。二人大驚之際,早被如狼似虎的侍衛按倒,五花大綁,擲在當廳。韓滉看著面若死灰的兩人冷笑道:“我道是什麼了不起的妖人,敢到我面前賣弄。”吩咐劊子手伺候,拉下去砍了。

二人大駭,忙道:“我們也是好人家的子弟,都是被我們的師父鼓惑,誤入邪道的,冒犯君侯,實非本心,求君侯明鑑開恩!”韓滉尋思:“這兩個小子如此膿包,若不是有人在背後指使,怎敢闖進我府上造次?看來此言不假。”又尋思:“斬草需除根。”因道:“說出你師父的姓名下落,我或許饒你等不死。”二人剛要說時,只聽得一聲清吟,朗然傳入道:“廬山茅安道,求見君侯。”廳上眾人一時愕然,不知這人在何處發聲,兩名弟子不禁喜上眉梢,大呼“師父”。韓滉暗道:“原來是此子的師父到了。我前腳剛要殺人,此人後腳便至,分明是一直躲在近處,否則怎會來得如此之巧?哼,果然有陰謀。”吩咐侍衛將二人拖到屏風之後。這時門子來報,說門外有道者求見。韓滉冷道:“來的正好,帶他進來。”但見一個身形修長的道人,龐眉美髯,姿狀高古,昂然而入,韓滉被他的風采所懾,不覺起身離席,延請入座。

茅安道施禮坐下,說道:“劣徒愚騃,冒犯君侯,死不足惜。此子下山之前,貧道曾嚴加囑咐,安分守己,不得生事。不意甫一下山,便行此悖逆,違我門規,連累貧道臉上無光。請君侯準允,使貧道當面將劣徒革出門牆,維繫門戶清譽,屆時君侯刑之誅之,聽憑發落。”聽得這話,兩個弟子駭然失色,無奈被侍衛掩著嘴巴,不能發聲哀求。韓滉大奇:“原來這道士前來不是為了救護徒弟,而是為了撇清干係。”但他畢竟不能盡信,兀自遲疑,茅安道又道:“劣徒性命此刻懸於君侯指掌,君侯還怕他們飛了不成?”韓滉心道:“縱使你另有圖謀,我倒不信,你能有本事在我這防衛森嚴的府中把人救走。”轉頭喝道:“帶出來!”侍衛應聲拖出捆得如同粽子似的二人,各持兵刃散開,圍住師徒三人。茅安道視若無睹,向韓府的侍從道:“勞駕,請給我一杯水。”那侍從偷眼看向韓滉,等他指示。韓滉卻聽說過術法之中,有“水遁”一門,雖未嘗得睹,但可想而知,其術必藉由水來發動。這道士突然索水,誰也不知打得什麼算盤,因不理茅安道的要求,催促道:“道長有什麼話要說,這便請罷。”茅安道灑然一笑,伸手凌空一抓,“呼”的一聲,客廳一側書案上的一方硯臺,有如乳燕歸巢,平平飛入他的手上。眾人目瞪口呆,只見茅安道仰頸喝下硯貯之水,一口噴向兩名弟子,那二人“梭”地變作兩隻黑鼠,縲紲委地,滿庭亂走。茅安道不待眾人反應,張開雙臂,一躍而起,忽而化為巨鷹,每爪各抓一鼠,沖天飛去。韓滉呆望雲端,眼睜睜看那一點鳶跡沒入青冥,驚駭良久,終究無如之何。

唐.薛用弱《集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