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和京東兩個企業誰的未來前景更好?

益之家


京東從1998 年創立到18 年已經走過20 個年頭,目前在中國互聯網企業有BATJ 之稱,J 就是指的京東,京東商城在中國B2C 市場份額中成為僅次於天貓的存在,雖然市場份額僅為天貓一半不到,但是京東物流一直成為劉強東引以為傲的點,從京東創立到現在,京東物流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劉強東融資基本都是為了它,所以京東連續虧損10 多年,到15 年才開始盈利,目前京東物流獨立發展,京東甩開包袱或許能發展更好!有中國亞馬遜之稱!但是京東目前能拿的出手的也就京東物流這麼一個,B2C 市場份額僅為天貓一半,還不加上淘寶份額,京東金融相比較螞蟻金服而言還太幼小,京東在雲計算上基本沒啥建樹,在新零售佈局上也是緊跟大股東騰訊步伐,雖然在多方面和阿里展開競爭,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除了物流有優勢其他方面一直被阿里吊打!


蘇寧,成立於1990 年,經營商品涵蓋傳統家電、消費電子、百貨、日用品、圖書、虛擬產品等綜合品類,線下實體門店1600 多家,線上蘇寧易購僅次於天貓、京東,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成為新零售時代最大的亮點!同時,依託阿里巴巴大數據技術,比如雲計算、菜鳥物流以及阿里最新成立的喵遞宅配解決最後一公里問等技術,蘇寧在未來和京東相比,優勢會非常明顯!


電商或零售領域,京東有優勢

蘇寧易購跟京東是直接競爭關係,雙方的戰場主要集中在電商或者說是零售行業。蘇寧曾經是零售行業的霸主,但是,目前已經被京東反超。

根據財報,2017 年蘇寧(易購)營業收入為 1879.10 億元。同期京東的全年淨收入為 3623 億。單純從蘇寧易購跟京東的比拼來說,蘇寧易購目前不管是自身規模還是市值(市場預期)都不如京東,而且京東的優勢比較明顯。


蘇寧控股依然有規模優勢

但是,蘇寧不僅僅有蘇寧易購。蘇寧是一個超級龐大的商業集團。 2017 年全國民營企業 500 強排行,蘇寧控股排名第二,京東則排在第八。蘇寧控股旗下除了蘇寧易購,還有蘇寧置業,蘇寧體育,蘇寧投資,蘇寧金融等等板塊。這也是為什麼有答主說,京東有的,蘇寧都有。蘇寧有的,京東不一定有。當然,蘇寧的整體規模優勢不能說明蘇寧一定就會比京東在未來發展更好。但是,至少說明,蘇寧並不是像很多人看起來那麼弱小的,在京東面前不堪一擊。事實上,蘇寧也有機會在新零售時代完成對京東的反超。

各有優劣,蘇寧抗壓能力強,京東發展勢頭猛


由於蘇寧的主要業務都是傳統行業,因此,在發展勢頭上,比起身處互聯網這個新勢力的京東而言,稍有劣勢。在零售板塊,京東的前景更好一些。不過隨著蘇寧易購漸入佳境,如果能跟第二大股東阿里巴巴形成良好密切的合作,縮小跟京東的差距也是有機會的。短期之內幾乎沒有機會反超,但是,差距縮小是完全有可能的。

只不過,蘇寧佈局很廣,蘇寧控股在整體實力上暫時並不落下風。在未來,金融板塊和投資板塊都有可能會給蘇寧帶來巨大的回報,就目前為止,認為京東一定會比整個蘇寧控股發展更好,為時過早。只不過蘇寧基礎好,發展比較穩健,京東勢頭好,發展比較迅猛,給人的感覺是京東比較強勢。實際上,二者之間的競爭,各有優劣,蘇寧勝出也完全有機會的,



IQ商業頭腦


不好拿蘇寧跟京東比,沒有可比性。廋死的駱駝都比馬大,何況京東現在還在是馬化騰的庇護下。

應該拿蘇寧易購跟京東商城比。

蘇寧15年引入了阿里283億的投資,也就是阿里是蘇寧的第二大股東佔股份19.9%。而騰訊雖然入股京東,佔股15%。但而今,淘寶參與定增如今仍然浮虧6.66%,浮虧金額為18.8億元

所以蘇寧跟京東的對量其實可以看作是背後兩大勢力的較量。但這次,站京東。

為什麼呢?關鍵就是在於作為顧客,我們更關注的是購物本身。而蘇寧易購真是讓大眾來了把夏日透心涼。對於售後和物流,京東做得算得上上乘,而蘇寧呢,都讓人有種好像沒有“售後”和“物流”這兩個分支存在感覺。

很多小夥伴在蘇寧易購購買過一些貴重的物品,比如手機,電腦,筆記本,家電。但很多表示老久都收不到貨,商品出現問題根本就不給處理,甚至有店大欺客的嫌疑。

蘇寧是做家電零售的,在全國擁有1600多家門店。這也是阿里看上它的原因,打通線上線下。可近年來京東的年收營增速都是比蘇寧高且高很多。蘇寧本就是大山還靠上了阿里這樣的大山,在物流和售後這樣基本的服務上卻比不上京東。

只能說蘇寧帶有傳統零售的弊病,在線下的資質很高,很穩好涉獵了很多其他領域。可如果在線上的服務做不到位,日後還能得民心嘛?


鎂客網


蘇寧一共有六大產業:蘇寧金融、蘇寧體育、蘇寧置業、蘇寧雲商、蘇寧文創、蘇寧投資。

京東的產品品牌是:京東商城、京東金融 、京東雲、JIMI機器人。

蘇寧的產業鏈非常豐富和龐大,不只是有與京東商業一樣性質的蘇寧易購。在南京,你可以隨處見到蘇寧旗下的產品。不管是新街口的體育商城還是浦口住宅大戶“威尼斯水城”或者“天潤城”都是蘇寧旗下的。蘇寧小店(便利店)也是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新街口地鐵站就達到走兩步能看到一家蘇寧小店的盛況。

京東,線下是比不上蘇寧的。拿線上優勢和蘇寧競爭也未必佔上風。京東的次日達,蘇寧也能做到,去年雙十一,蘇寧破了最快紀錄14分鐘。雙方現在都是主打O2O形式,線上線下齊發力。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蘇寧門店就高達4478家,而京東只有92家。這樣看來,京東並不佔優勢。

蘇寧和京東的關係,就像阿里和騰訊。所以蘇寧和阿里形成戰線統一,京東和騰訊是抱團的好兄弟。京東總部在北京,騰訊總部在深圳,這兩個一線城市的政治和經濟政策更加具有優勢。蘇寧和阿里的總部,一個在江蘇省會南京,一個在浙江省會杭州,南京和杭州相較北京和深圳,經濟和其他方面都是稍弱的,所以蘇寧和阿里能發展到今天的程度,還是很了不起的。

京東支持京東金融、微信和到付。蘇寧易購是支持蘇寧金融和支付寶付款的。雙方選擇的盟友也正式說明了互相間的競爭關係。

這幾年京東的噱頭很足,劉強東章澤天夫婦自帶的網紅熱搜體質也是一直給京東保持熱度,對比起來,蘇寧實在太低調了,低調到南京人都認為蘇寧只在南京遍地開花。

但是就目前的市值來看,蘇寧是比不上京東的。蘇寧市值1247億,京東有4612億。

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體驗感發面,很多人都表示京東要好於蘇寧,退貨、退款確實京東更便捷快速。還有就是劉強東和章澤天自帶的流量體質,讓京東一直保持著熱度,章澤天的每一次熱搜都是對京東的一次宣傳,蘇寧在這方面就稍遜一籌了。

對於未來的發展,雙方各有優勢,且有不同的發展優勢。


財經無忌


謝謝這位“迷悟”😜先不說未來前景,就目前的市值而言,京東已經甩開蘇寧幾個街區。截至3月14日,蘇寧易購市值1247億元,京東市值73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4612億元。

蘇寧創辦於1990年12月26日,與國美一起,是當年渠道商的成功典範,從公開資料看,其線下實體門店有1600多家,經營商品涵蓋傳統家電、消費電子、百貨、日用品、圖書、虛擬產品等綜合品類。早在2004年7月,蘇寧電器便成功上市,而當年的京東還在虧損中掙扎,誰也沒有把這樣的一個小企業放在眼裡。2014年,蘇寧更是以營業收入和綜合實力排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一名。2017年,蘇寧控股營收排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二名。”

不過,這些成績跟京東比起來,還是不可同日而語。成立於1998年的京東,不僅能在鉅額虧損的情況下,一次次贏得風險投資的青睞,也在虧損的情況下,於2014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成功上市,最近在中國大火的獨角獸概念股,就與京東有關,中國監管層已經不能再接受像BATJ這樣的獨角獸企業跑到國外上市了。

兩家企業都涉足金融行業,蘇寧成立了蘇寧銀行,而京東成立了金融集團,京東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從上市以來一直是市場追逐的熱銷產品,而蘇寧銀行尚沒有聽到多大動作。更為驚人的是,京東已經提前幾年斥巨資佈局物流行業,這將是又一個充滿前途的產業,順豐控股已經有現成的參照物在那裡,京東物流單獨上市只是遲早的事,而這些蘇寧都是沒法相提並論的。


富凱財經


稍微瀏覽了一下現有的答案,支持京東更有前景的明顯更多。毫無疑問,市場估值通常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參考值,鑑於蘇寧易購市值跟京東市值的差距比較明顯,應該說,就目前來看,京東的勢頭是要明顯好過於蘇寧易購的。(題主在題目說明裡面給人的感覺就是單獨用蘇寧易購跟京東對比)

不過,蘇寧還有一些未上市資產,如果把整個蘇寧控股拿來跟京東比,各有優劣。


電商或零售領域,京東有優勢

蘇寧易購跟京東是直接競爭關係,雙方的戰場主要集中在電商或者說是零售行業。蘇寧曾經是零售行業的霸主,但是,目前已經被京東反超。

根據財報,2017年蘇寧(易購)營業收入為1879.10億元。同期京東的全年淨收入為3623億。單純從蘇寧易購跟京東的比拼來說,蘇寧易購目前不管是自身規模還是市值(市場預期)都不如京東,而且京東的優勢比較明顯。


蘇寧控股依然有規模優勢

但是,蘇寧不僅僅有蘇寧易購。蘇寧是一個超級龐大的商業集團。2017年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排行,蘇寧控股排名第二,京東則排在第八。蘇寧控股旗下除了蘇寧易購,還有蘇寧置業,蘇寧體育,蘇寧投資,蘇寧金融等等板塊。這也是為什麼有答主說,京東有的,蘇寧都有。蘇寧有的,京東不一定有。當然,蘇寧的整體規模優勢不能說明蘇寧一定就會比京東在未來發展更好。但是,至少說明,蘇寧並不是像很多人看起來那麼弱小的,在京東面前不堪一擊。事實上,蘇寧也有機會在新零售時代完成對京東的反超。



各有優劣,蘇寧抗壓能力強,京東發展勢頭猛

由於蘇寧的主要業務都是傳統行業,因此,在發展勢頭上,比起身處互聯網這個新勢力的京東而言,稍有劣勢。在零售板塊,京東的前景更好一些。不過隨著蘇寧易購漸入佳境,如果能跟第二大股東阿里巴巴形成良好密切的合作,縮小跟京東的差距也是有機會的。短期之內幾乎沒有機會反超,但是,差距縮小是完全有可能的。

只不過,蘇寧佈局很廣,蘇寧控股在整體實力上暫時並不落下風。在未來,金融板塊和投資板塊都有可能會給蘇寧帶來巨大的回報,就目前為止,認為京東一定會比整個蘇寧控股發展更好,為時過早。只不過蘇寧基礎好,發展比較穩健,京東勢頭好,發展比較迅猛,給人的感覺是京東比較強勢。實際上,二者之間的競爭,各有優劣,蘇寧勝出也完全有機會的。

京東的快速發展也有很多隱患,比如近期不斷陷入跟消費者之間的糾紛,充分說明京東的快速發展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樣一片繁榮。


錢事不妄


就說些看得見的好的點吧:

今天不論“新零售”還是“智慧零售”,都繞不過“融合線上線下”這個環節。

蘇寧“小家電”品類繁多,包括小家電、紅孩子母嬰、美妝、家居、食品、日用百貨等等。近五年蘇寧小家電毛利潤率一直在18%~19%一線。

2018年,蘇寧計劃新開5000間門店,其中3000間是蘇寧易購直營店、1500間是社區便利店(蘇寧小店)、150間是紅孩子母嬰店,4650間新店賣的東西(小家電、母嬰、家書、食品、日百)統統都是毛利潤率接近20%的“小家電”。


風水輪流轉,以前線上吃香。現在線上轉移到線下,京東、騰訊系和阿里都在佈局搶線下入口流量了。京東增速在放緩慢,京東物流和順風這是中國唯二兩家可以笑傲江湖的可以提供綜合供應鏈解決方案的業務,這是萬億大物流市場。

所以看到京東、騰訊入股如步步高大超市等傳統零售商,網易嚴選等合作,都相信苦心經營的線下流量的力量與潛力。

雖然蘇寧也並不差,但前面吃虧在線上,蘇寧營收增速也看得見,證明了:線下門店沒有被時代拋棄


僅二選擇看未來前景,偏向京東,通俗一講,我會說:“更會搞事情!”


Ojike


二者在多個領域都有競爭,就目前市值而言,京東高於蘇寧,但事實究竟如何,我們仔細分析下!

首先,京東背靠騰訊,坐擁微信月10億活躍用戶流量入口,要錢給錢要流量給流量,多個方面直接和行業老大阿里競爭,根本無視蘇寧的存在!而蘇寧從線下到線上,背後有阿里的支持,逐步在電商領域擁有一席之地!雖然市場份額很小,但是蘇寧有天然優勢,線下實體店達到1600多家,新零售這一戰中可以反敗為勝未嘗不可!

騰訊、阿里都在佈局新零售,搶奪線下市場,目前線上零售市場份額基本已經成了定局,雖然有小範圍波動但是很難再出現大的變化,未來能取得勝利的一定在線下,所以蘇寧、萬達、大潤發等實體巨頭成了香餑餑。

京東從1998年創立到18年已經走過20個年頭,目前在中國互聯網企業有BATJ之稱,J就是指的京東,京東商城在中國B2C市場份額中成為僅次於天貓的存在,雖然市場份額僅為天貓一半不到,但是京東物流一直成為劉強東引以為傲的點,從京東創立到現在,京東物流就像一個無底洞一樣,劉強東融資基本都是為了它,所以京東連續虧損10多年,到15年才開始盈利,目前京東物流獨立發展,京東甩開包袱或許能發展更好!有中國亞馬遜之稱!但是京東目前能拿的出手的也就京東物流這麼一個,B2C市場份額僅為天貓一半,還不加上淘寶份額,京東金融相比較螞蟻金服而言還太幼小,京東在雲計算上基本沒啥建樹,在新零售佈局上也是緊跟大股東騰訊步伐,雖然在多方面和阿里展開競爭,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除了物流有優勢其他方面一直被阿里吊打!

蘇寧,成立於1990年,經營商品涵蓋傳統家電、消費電子、百貨、日用品、圖書、虛擬產品等綜合品類,線下實體門店1600多家,線上蘇寧易購僅次於天貓、京東,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成為新零售時代最大的亮點!同時,依託阿里巴巴大數據技術,比如雲計算、菜鳥物流以及阿里最新成立的喵遞宅配解決最後一公里問等技術,蘇寧在未來和京東相比,優勢會非常明顯!

綜合以上分析,短期內5年左右京東發展會比蘇寧好,但是未來10年及以後我更看好蘇寧!


走心農人


對比蘇寧易購和京東商城這兩家公司未來的發展,個人認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綜合考慮。

1.創業歷史,蘇寧易購成立於1990年,從蘇州開始,一路廝殺到全國各大城市,在眾多的電器賣場中最終脫穎而出,並且因著國美黃光裕的出事,順理成章成為中國電器賣場的王者。京東商城成立於2003年,創始人劉強東陰差陽錯抓住互聯網的機遇,並在資本的助推下,成為B2C零售的佼佼者,繼阿里巴巴平臺型電商後,自營電商的成功標杆企業。所以,兩家公司發展的歷史機遇是不同的,蘇寧易購是基於中國房地產的紅利,京東商城是基於互聯網的紅利。

2.發展規模,京東商城第二季度淨收入為12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1.2%,利潤率為1.1%,去年同期為0.8%。淨虧損為22.125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為2.870億元人民幣。 截至2018年6月30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為3.138億,同比增長21.5%。蘇寧易購2018年半年報顯示營業收入為1200多億,三季度共1729億人民幣,那麼全年應該超過2000億人民幣。京東旗下有:京東商城、京東金融、京東物流,蘇寧易購旗下有:蘇寧雲商、蘇寧銀行、蘇寧快遞、蘇寧文創、蘇寧體育、蘇寧汽車等。擁有線下10000家實體店。

3.業態模式,蘇寧易購經歷過去十多年家電零售渠道變革的競爭洗牌,已形成帶“電”品類全渠道銷售的護城河。線下連鎖發展,進軍KA超市渠道,自建線上平臺,天貓旗艦店,大潤發合作。品類在擴充,業態在完善,經過這幾年的轉型升級摸索,公司已完成全渠道多業態的零售生態圈。京東商城線上近年增長略顯乏力,線上紅利見頂,所以也在大力發展線下實體店,但目前來看,效果並不明細。

4.公司實力,蘇寧易購的背後是阿里,佔股19.9%,公司團隊相當優秀,高管流動性很小,張近東是這個零售界的大佬。京東商城的背後是騰訊,佔股好像是15%,劉強東最近在美國惹了點麻煩,對京東有一定的影響。從目前零售的排位來看,毫無疑問阿里居首,京東其次,蘇寧第三,蘇寧的未來戰略到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4000億,離京東商城還是有一些距離。

還有考慮盈利情況,產業佈局,投資收益,零售變革,估值情況等等,不想寫了。簡單點說,未來是新零售時代,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渠道競爭,蘇寧易購應該更有優勢。如今,京東估值4000多億,蘇寧估值1200億,蘇寧相對有安全邊際。本人現持有蘇寧易購倉位,並在創業項目“名燈易購”,打造照明行業的新零售模式,避免誤導,看客自知。



名燈易購


首先說一點:京東有的,蘇寧都有,京東沒有的,蘇寧照樣有。

京東說到底還是個線上商城,而蘇寧線下有著龐大的廣場商鋪、金融、體育、房地產、商業地產,大家日常比的“蘇寧”和“京東”,只是“蘇寧易購”線上商城和京東而已,根本不知道蘇寧是個什麼樣的龐然大物。

京東號稱也做金融,至今連牌照都沒有拿幾個,而蘇寧銀行早就開業,完成了商業閉環。蘇寧的影響力深入到了各個領域,甚至直接控股許多國際大牌製造業,你們看到的許多名牌電器產品,其實真正的大老闆是蘇寧。

2017年上半年,蘇寧所有門店合計4478家,覆蓋地級以上城市297個。儘管目前京東也在佈局線下開店,京東之家+京東專賣店合計92家。這才是真正的實體經濟,就連馬雲都講了,線下才是未來的王道,O2O才是王道,網購已經不是風口,互聯網的紅利早已吃盡,幾乎所有的大企業都在佈局線下,這方面,京東差的很遠。

不要什麼都看市值,市值這東西不能說明一切,因為公司在這裡開著,劉強東也絕不會買了公司數錢,所以市值沒有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京東連續十多年的虧損,在美國那邊,早就讓投資者開始失去耐心了。去年,華爾街就公開宣稱:“京東的股價不能更危險了”!

早在去年5月份,美國知名財經雜誌巴倫週刊就引用投資分析師的話指出,外界總喜歡把京東比成中國的亞馬遜,然而亞馬遜是一個持續不斷地科技創新者,亞馬遜雲計算服務年度營收已經超過150億美元,而京東卻連續13年沒有年度盈利。該分析師還指出,他相信京東已經陷入了“無利潤的黑洞”,賣貨也不是,不賣貨也不是,怎麼都是虧。這也是該分析師認為京東至今沒利潤的原因。

3月2日晚,京東發佈了2017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發佈當天,由於收益不及預期,京東盤前大跌7%,收跌5.22%,按照總股本計算市值蒸發約218億元。

雖然京東本季財報仍未列出GMV增速,但其增速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經計算顯示,京東第四季度GMV 增速為33%,是IPO以來增速最低的一季。自從上一季度京東營收同比增長首次降到40%以下以來,其增速下滑仍在不斷延續,第四季度增速為38.7%,同樣創下歷史新低。在京東財報中,對於下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速指引為30%-33%,同樣為IPO以來最低。京東周五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截至12月止的三個月淨虧損9.092億元人民幣(1.43億美元)。相比之下,分析師預計的是虧損5.22億元人民幣。

京東本質上是個物流公司,年年砸錢就花在物流快遞的投入上,而現在,蘇寧這方面已經不在京東之下了。蘇寧從1995年開始投入建設物流系統,募集資金中絕大多數都已按照計劃投入到物流建設中,都是真金白銀買地,然後建設物流倉儲,折舊後的物流資產淨值就超過了100多億。且還有大量的物流土地儲備。

2011年,京東大張旗鼓提出物流的“亞洲一號”計劃, 其中之一即是打造10萬平米的上海倉儲中心,這邊廂才剛完成,那邊蘇寧已靜悄悄在江蘇雨花臺打造的蘇寧雲倉超過20萬平米。

以京東的上海亞洲一號基地為例,其中投入運行的一期定位為中件商品倉庫,總建築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運營支撐能力:普通客戶訂單處理能力為每日均值10萬單;庫容量方面,最大可支持10萬中件SKU,可支持約430萬件商品存儲需求。

而位於江蘇南京雨花臺的蘇寧雲倉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相當於28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由5個大型倉庫組成,分成小件商品、中件商品、異形品、貴重品和溫控商品五個區域,可存儲2000萬件商品,日處理包裹181萬件。而且,從訂單生成到商品出庫,最快的時間只要30分鐘。單從數量上已京東已被蘇寧秒殺。按照此數據,京東此前號稱的中國第一的物流基地,被蘇寧悄無聲息地完勝。

早在2015年的時候,蘇寧物流倉儲就是京東的兩倍以上了。


蘇寧有著江蘇的企業一貫低調的氣質,往往都是“悶聲發大財”,很少參與到高調炒作中去,沒有京東的網紅氣質,但你不知道的,不代表人家沒做啊,更不代表它不強大啊。畢竟這個世界不只有網購,這個世界的主體也不只是網上買二手手機、組裝電腦的學生。

人家一直在穩步推進自己的戰略,而京東這幾年高調炒作,卻一直未能找到真正的盈利點,恕我直言,現在的一線企業中,最危險的就是京東。


未來探索者


比較京東和蘇寧,這個估計除了蘇寧的託以外,大家的心裡都有答案。肯定是京東嘛!

蘇寧和國美都是互聯網之前的那一代的企業,京東卻是互聯網這個時代的弄潮兒。

如果沒有京東,現在互聯網上零售就基本上被阿里巴巴一家壟斷完了。也正是因為京東的存在,讓阿里巴巴雖然一家獨大,卻依然有被超越的風險,雖然僅僅是部分市場。也因為阿里巴巴和京東兩家的競爭,物流服務和售後服務才能逐步提升。

前幾年,蘇寧因為有大量的線下店,所以在決策的時候必然首鼠兩端,而對於京東來說卻沒有這種顧慮,從線下搶來的顧客來到線上下單,都是自己的增量。

互聯網的時代,對於企業來說,最關鍵的不是盈利數據,而是獲取用戶的能力。誰有能力吸引更多的用戶,誰就能在未來佔據更大的份額。而落後者也就失去了超越的機會。這就是一步先,步步先。

剛剛要把自己賣給海航的當當,就是隻學了亞馬遜的電子商務,卻沒有學到電子商務的精髓。和阿里巴巴同一年成立,發展了十幾年後,阿里巴巴市值4800億美金,噹噹卻僅僅6.3億私有化。這次賣身估計也就10億美金左右。

京東和亞馬遜、阿里巴巴相比,在很多方面還遠遠不是對手。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和蘇寧來比較,則是壓倒性的優勢壓倒的。

我以前在京東和蘇寧上都買東西,頻率很高。那時候京東下的訂單,收貨的時候,每個訂單就一箱,核對起來很簡單。蘇寧這邊,一個訂單裡如果有十幾個商品,很有可能就會被拆分成十幾個子訂單。蘇寧的快遞員就說因為和庫房裡的人關係好,所以才特意搞成這樣子,他們就算送了十幾個訂單。

這種狀況幾年時間都沒有任何改變。當時就看到了蘇寧沒有未來。

京東一直以來,以優質的物流服務作為自己的一個優勢賣點,並且在電商中這個優勢越來越有優勢,甚至開始將物流部門獨立出來,面向其它電商開放。

京東和蘇寧兩個裡邊,領先的京東卻是一直在謀求改變,蘇寧卻從來沒看到持續特色的創新改變。反而是跟在京東後邊,亦步亦趨。

去年,京東率先學習亞馬遜、tesco的模式,推出了plus會員模式來進一步捆綁消費者。在看到京東的成功以後,蘇寧才亦步亦趨推出自己的plus會員。

現在,落後的蘇寧,如果要想超越京東,就得在和京東競爭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優勢,合理的利用好這些優勢。線下的大量店,現在更多帶來的是負擔,而不是優勢。

就在昨天,路過我們這裡的蘇寧廣場,才發現開業三四年的蘇寧廣場,只有一樓臨街的星巴克咖啡在營業,整個廣場都閉門謝客了。

一葉而知秋,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到蘇寧現在的處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