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陳,曰:“歸歟!歸歟!”


君子最大的特點在於有所堅持,而小人卻往往輕易放棄原則。孔子多次感嘆二者的區別,他對年輕人又有怎樣的期許呢?

子在陳,曰:“歸歟!歸歟!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論語*公冶長第五》

孔子在陳國時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孩子們志向高遠、奮發進取,基本的修養已經頗有可觀了,只是還不知道裁度事理的原則。”

孔子曾經被困在陳國、蔡國之間,那段時間是孔子生命中最危險的階段。《論語*衛靈公篇》提到,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說,君子身處困境能夠堅持原則,小人身處困境就放棄原則,只求苟且偷生。

這一段話也許是孔子遭遇“陳蔡之圍”之前,在陳國時發出的感嘆。孔子在陳國遭遇到了挫折,想到雖然不能實現理想,但是他可以回去好好培養學生,靠教育把理想傳下去,說道:“不如回去吧,不如回去吧。”孔子想回去的地方是魯國,因為魯國有他的學生們。

這段話主要是表述是是孔子對魯國學生的評價。

孔子怎樣評價他的學生們呢?跟著孔子求學的弟子,學習又進展到什麼地步了呢?

孔子稱自己的學生為“小子”。“小子”是指年輕人。

“小子”跟孔子常常提到的“小人”不一樣。“小人”是指沒有志向,明明已經長成大人,心思還跟不成熟的小孩子一樣,只顧自己。小孩子沒有經過教育,經過成長,一般都只顧自己,一個大人長大了之後仍然是這個樣子,就稱為“小人”。

孔子說一個人是小人,通常是指這個人沒有志向。一個人的身體慢慢成長,他的心思、志向也應該跟著成長,開始只為自己,後來學會為別人著想,這才是一個正常的途徑。

孔子用“狂簡”形容自己的學生。“狂簡”這個詞現在已經不用了,“狂”這個字現在通常指“狂妄囂張”,是負面意思,但是它也可以表達正面的意向,指一個人志向高遠。

“狂簡”在這裡指志向高遠,奮發進取。一般來說,一個年輕人聽到孔子的言論,都會奮發向上,因為孔子對於每個人都懷抱著溫和了理性主義,肯定人的價值,鼓勵人志存高遠。春天是讀《論語》的季節,因為春天是立志的季節。春回大地,宇宙充滿新的生機,人也會有所感發,想到不管過去怎樣,這是新的一年,重新開始。這個時候讀《論語》,就能感受到蓬勃的生機。孔子認為自己的學生聽他講《詩經》、《書經》、各種古代的理想,耳濡目染也做到了這第一步——十五歲立志求學。

接著孔子說學生們“斐然成章”。斐然成章形容一個人文章寫得好,但是這裡孔子指的是學生經過長期立志求學,修養猶如寫文章,能夠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而且表現得體,能夠靈活自如地立身處世。孔子認為學生們已經達到了“三十而立”的程度,社會上的人一看,就知道這個人受過教育,可以承擔責任,做他該做的事。這是孔子提到的“斐然成章,頗有可觀。

但是,孔子又說:“不知所以裁之。”,這些學生還不知道裁度事理的原則。裁度事理指如何判斷一件事情該不該做,這件事對不對,或是下一步該怎麼走。這是很難的,因為一個人稍有情緒波動,或者是閱歷不夠,就會產生迷惑。孔子提到的“四十不惑”就包括這一點。

孔子認為自己的學生做到了“十五至於學”,做到了“三十而立”,但是還沒有達到“四十不惑”。孔子帶出去周遊列國的學生大多是最早的一批學生,他們大概四十五上下,留在魯國的學生都是年輕人,孔子說他們能夠斐然成章,這是很大的肯定。孔子本人到了四十才能夠遇事不惑,年輕學生“裁事無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一章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實踐理想的艱辛,也看到他對學生的期許。由於條件限制,一個人理想不能實現,只能將理想寄託於教育,寄託於下一代,這是無奈之舉,但也蘊含著薪火相傳的感動。

幾天前,我看到一個解說《放牛班的春天》的視頻。視頻最後說,馬修是一個在愛情、事業、生活,均失敗到最低點的男人。沒有人在乎馬修是誰,也沒有人在乎,即便他做了這麼多,他也是一個不成功的音樂家,是個不成功的學監。馬修離開學校後,十年如一日地教授音樂,他沒想過要成名,他所做的事,成為了他自己的秘密。電影裡,我沒有感覺到馬修的失敗,反而找到了一位人生老師該有的樣子。

儘管馬修像孔子一樣,只能在學生身上寄予理想,但是無論走在哪裡,無論外界如何定義成功,這樣的人,都是一束溫暖人心,給人帶去希望的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