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過錯的態度

人生難免有錯,是什麼讓每個人都避免不了犯錯?有了錯誤需要改正,哪些方面是改正錯誤需要注意的?

《論語》| 對待過錯的態度

子曰:“己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論語*公冶長第五》

孔子說:“算了吧,我未曾見到能夠看到自己的過失,就在內心進行自我批評的人。”

孔子又一次提到自己沒有見過的人。孔子多次提到自己沒有見到怎樣的人,譬如,孔子曾經說過,我沒有見過喜歡完美人格,以及厭惡不完美人格的人,沒有見過“剛者”,也沒有見過“喜歡完美人格,像喜歡美色”一樣的人,也沒有見過“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的人。在這一章,孔子說他沒有見到“見到自己過錯,就立刻在內心裡面自我批評、自我反省”的人。

孔子為什麼要多次提到自己沒有見過怎樣的人?並不是孔子見識短,真的沒有見過這樣的人,而是孔子在特意強調他對於某些作為,某些人格特質的高度要求。他很希望看到這樣的他所提到的品質能夠被人擁有,所以在描述他迫切心情的時候,語言並不見得完全符合邏輯的要求。

譬如,孔子說他沒有見過見到自己過失就立刻自己反省的人,同時,他也表揚顏淵,讚賞他不貳過,也看到孟子讚賞子路聞過則喜。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就會覺得前後矛盾,不合邏輯。意識到這一點,下次再看到類似的語言時,我們就能夠自覺地把重點放在孔子所強調的品格要求上,而不會因為邏輯的糾纏忽略文字真正的價值。

孟子讚賞子路聞過則喜。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我們都肯定這樣的做法是君子的作為,因為一般人通常是聞過則怒,聞過則“辯”(辯護),不會自我反省,以至錯過改過的時機,無法進步。

在這一章節,孔子重點是在“過”,這個詞上。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了過錯不改,那才是真正的過錯。每個人都會有過錯,孔子也說過,如果他能夠在五十歲之後能夠好好研究《易經》,將來能夠減少很多大的過錯,但是小的過錯還是難免。

人性可以向善,但是沒有本善一說。過錯來自於性格,大大小小的過錯會在人的一生當中持續。也就是說,性格是不完善的,儒家沒有性本善的想法。如果孔子認為人性本善,到處都能看到反對他說法的例子。我想孔子意識到了這一點,從而認為人性向善,而不是下一個狹隘的定論——人性本善,因為人永遠需要改過,永遠需要修正“不善”的性格。

過錯來源於性格,知道一個人的過錯,就能知道這個人應該朝哪個方向發展。子曰:“人之過也,名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過錯是如此普遍的現象,也是認識自己的方式之一,所以我們也的確應該消解恐懼犯錯的情緒,瞭解錯誤,瞭解自己,改正錯誤,塑造自己的性格。

孔子評價顏淵好學,用了”不貳過“這三個字,這三個字是很有分量的。過錯來源於性格,改過代表改變自己的性格,“不貳過”就代表顏回能夠經常改變自己的性格,這是很大的挑戰。因為,人是很軟弱的,往往是性格的奴隸。

過錯有時候是別人指出的,如果被誤解了,有兩種應對辦法。真理愈辯愈明,被誤會了及時向人澄清,這是一種方法。

另一種辦法是孔子提出的辦法——事實勝於雄辯,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先自我反省,弄清楚別人為什麼這樣誤會自己,有沒有可能是自己某一方面的行為讓對方產生了判斷偏差。如果不是,時間是解開誤會的一個辦法。這兩種方法要根據具體環境靈活選擇,不可拘泥於其中任意一種方法。我們也常常看到因為抱著“讓時間證明一切”的想法,而造成的誤會,甚至悲劇,想想《羅密歐與朱麗葉》。

如果是就立即改正,孔子強調的也是這種情況。改正了自己的行為,以後遇到可能出現類似過失的情況,注意小心避免,別人會看到你確實察覺到了自己的問題,變得更好了。在證明的確是自己的過錯的情況下,辯解是問題的催化劑,你辯解成功,別人在心底依然認為是你的問題,仍然免不了批評的聲音。

需要補充的是,自我反省不是自我責備,也不是責備他人。生活中我們常常將自我反省變成自我責備、自我否定和責備他人,這是存在誤區的。

自我反省是自己釐清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合理性、正當性,如果不具有,那是自己行為出現了偏差,需要及時調整。

如果自己行為沒有不當,便不需要調整,也不需要責備自己、否定自己,因為那是環境的責任。我們可以為為改善外部環境做出努力,比如說將能夠澄清的誤會及時澄清。如果無法澄清,我們做好自己,或者換一個環境都是可以的,因為徹底改變環境、改變他人的觀念是很難的。

對於過錯這件事,儒家認為沒有什麼特別的,孔子也認為自己有過錯。孔子能夠聞過則喜,立刻承認及時改善,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