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理想主義者的浪漫與傷痛

大家好,我是小梁同學。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著名浪漫派詩人徐志摩。

提起徐志摩,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渣男”。為什麼這麼說呢?隨便一捋他的愛情經歷便可知:他狠心拋棄為他生兒育女的結髮妻子張幼儀,和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搞曖昧”,千辛萬苦追到別人的老婆陸小曼後,又覺得婚姻無趣,日漸心灰意冷……說他“渣”,確實無可“洗白”。

可是在我看來,這一切不過皆是因他浪漫的理想主義性格所致。無論是對待戀人、朋友,還是家庭、事業,蒙在他眼前的玫瑰色面紗從未消散,而這也直接導致了他至死都無法從容面對這個真實又殘酷的世界。

徐志摩:理想主義者的浪漫與傷痛

01 他是最浪漫的才子,最天真的詩人

說到徐志摩,就不得不提他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再別康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金柳、夕陽和新娘,還有清泉、彩虹和星輝……充滿了唯美的意象、真摯的情感,所以,提起這首詩,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溫柔、浪漫。

可事實上,徐志摩在創作這首詩歌時,生活已經陷入黑暗和絕望之中。他是為了逃避不得意的現實生活,才出來國外散心遣悶,才再次來到康橋的。

徐志摩:理想主義者的浪漫與傷痛

可即便生活苦悶,他寫出來的文字,依然充滿了美感,絲毫看不出壓抑和喪氣。字裡行間,盪漾著溫柔的碧波,充滿了浪漫的柔光。這就是徐志摩的詩歌風格。

徐志摩的詩歌如此,人亦如此。

他的朋友曾這樣評價他:“溫柔誠摯乃朋友中朋友,純潔天真是詩人中詩人。”他對待生活的天真,從一二小事中就可以看出。

有一次,夏天中午,徐志摩正在房裡看書,突然外面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徐志摩向外一看,天空黑雲密佈,一場大雨即將到來。路上行人腳步匆匆,只想趕緊找一個地方避雨。可徐志摩卻趕緊穿上袍子,戴上方帽,衝了出去,他像孩子一樣高興地說:“看雨後的彩虹去!”

他一路冒雨騎車趕到學校,溼透了全身,卻也毫不在意。他心情舒暢,盡情呼吸著雨中芬芳的花香。他如願以償看到了雨後彩焰奔騰的雲霞,閃耀著金光的太陽,還有那鮮明燦爛的七彩虹橋。

從這件很小的事情中,我們就可以充分看出徐志摩對生活的熱情,還有他心中洋溢的浪漫詩情。

徐志摩:理想主義者的浪漫與傷痛

02 自由無束的康橋生活,真正點亮了他的眼

不過,徐志摩的浪漫主義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和他早年經歷有很大關係。

徐志摩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的父親徐申如是浙江有名的大富商。身為富二代的他,雖然不至於不學無術,可也有著所有少爺公子哥的特性,即不知人間疾苦。加上他自幼天資聰穎,愛好文學詩歌,也就更有了不食人間煙火的我行我素和翩翩風流。

不過,真正喚醒徐志摩詩人之心的,還是他青年時期在劍橋的留學生活。

24歲那年,徐志摩以旁聽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旁聽也就意味著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學感興趣的內容,卻又不必為了學分、作業和考試發愁。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他極大的自由。所以他散步、划船、騎自行車和閒談,喝五點鐘的下午茶,吃牛油烤餅和看閒書,日子好不悠閒愜意。

徐志摩:理想主義者的浪漫與傷痛

康橋的風景也十分優美。這在徐志摩寫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就可見一斑,他動情地寫道:“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躺著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魚群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黃昏,近著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


康橋自由的人文環境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完全喚醒了徐志摩的詩人天性。“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發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從這裡,他正式改學文學,開始了詩歌的創作和探索之路。

當然,除了自然和人文,康橋還給徐志摩留下了另一番最美體驗,那就是愛情。在來康橋之前,他已和張幼儀結下婚約,可這只是封建制度下迫不得已的結合,並非他出於愛情的選擇。所以,當他遇見近乎完美的女神林徽因時,情竇完全初開了。純潔美好的初戀,點亮了他的心靈,也豐富了他的浪漫感受。

愛情、自然和文學,讓徐志摩生活得如魚得水。而在這份自由和包容中,他也極大發展了詩人的天性,奠定了文學創作上的浪漫主義風格。

徐志摩:理想主義者的浪漫與傷痛

03 當文藝的浪漫撞上現實的骨感

徐志摩天性溫和純真,凡事不會計較太多,這是他的優點,卻也是他的缺陷。他的詩情,用在創作上,可以迸發出熱情的火花;可要把他的理想主義套用在現實上,那註定會撞得遍體鱗傷。

當他的理想在現實中四處碰壁,逐漸幻滅時,他的希望有多大,失望也就有多重多深。

給徐志摩帶來挫敗感的,主要是事業和愛情。他從國外留學歸來,開啟了詩歌創作生涯。他的詩清新、自然,不拘於形式,像一股清風,吹向了當時悶氣沉沉的文壇。他一手創辦了“新月社”,積極探索新詩發展,發揚新詩風格。可惜的是,他的新銳和先鋒,並沒有被接受,反而遭到了主流文壇的奚落和攻擊。後來,國內爆發了北伐戰爭。新月社被迫解散,徐志摩的一番心血也付之東流。

徐志摩:理想主義者的浪漫與傷痛

徐志摩本人也因為和陸小曼結婚,離開了北京,前往上海定居。人們常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徐志摩和陸小曼的結婚過程十分艱難,可當兩人好不容易在一起後,竟因雙方性格不合,導致感情日益冷淡。

徐志摩想要一個安靜的創作環境,可身為社交名媛的陸小曼,免不了要去燈紅酒綠的熱鬧場合。徐志摩內心很痛苦、折磨,他在日記裡寫道:“我想在霜濃月澹的冬夜獨自寫幾行從性靈暖處來的詩句,但我卻跟著人們到塗蠟的跳舞廳去豔羨仕女們發金光的鞋襪。”

而陸小曼也抱怨徐志摩並不是一個理想丈夫。她說:“志摩是浪漫主義詩人,他所憧憬的愛,是虛無縹緲的愛,最好永遠處於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一旦與心愛的女友結了婚,幻想泯滅了,熱情沒有了,生活便變成了白開水,淡而無味。”

總之,失意的愛情、中斷的事業和動亂的社會,這一切都讓徐志摩心灰意冷。而就在這時,他在經濟方面也出現了危機。

徐志摩:理想主義者的浪漫與傷痛

我們知道,文人常常恥於談錢,認為談錢俗氣,也懶得金錢算計,徐志摩也不例外。他和陸小曼都是花錢大手大腳的主兒:租的小別墅要雙開間、帶花園;家裡要僱十幾個傭人,有司機、廚師、男僕和貼身丫頭;家裡的陳設也極為講究,全是紅木傢俱,四處還擺有古玩、油畫和文房四寶等等。再加上後來,陸小曼染上了鴉片癮,花錢更是如流水一般,嘩啦啦直往外流。

徐志摩雖然掙得不少,但在揮霍無度的情況下,日子還是愈發困窘和拮据。到最後,他連出差都捨不得花一張機票錢,整天蹭免費座兒。而這也導致了他最後的遇難悲劇。

當他搭乘的免費濟南號郵機飛過泰山頂時,遇上了大霧,突然,“砰”的一聲巨響,飛機撞上了山頂。頓時,濃煙、大火四起,飛機像一顆光球一樣,極速墜落。這一場景,像極了徐志摩生前在散文《想飛》中描寫的場景:“炸碎了我在飛行中的幻想,青天裡平添了幾堆破碎的浮雲。”

徐志摩死了。帶著他的幻想與浪漫,一起墜入了山谷底。他的死那麼幹脆、突然,也像他的詩一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最後的命運是悲劇的,但或許,一顆過於浪漫和理想的靈魂,本就不適合在真實、殘酷的世界上生存。他留下了美麗的詩歌,他讓世人看到了一代才子的風華和魅力,而這些,都會是他在世上永存的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