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公子創始人一生與2千多個女人交往 揭開了美國性解放的新篇章

花花公子資料整合


他是美國性解放和個人享樂主義潮流先驅

個人風格,甚至創造了一個神話,開啟了美國墮落的歷史?(旗下覆蓋俱樂部 度假村 音樂電影 電視與衍生)


花花公子創始人一生與2千多個女人交往 揭開了美國性解放的新篇章

對於美國生活的勾畫與影響已經超越了國界.“性革命中的領袖,為道德戰爭刻定了革命綱領”

顯而易見,赫夫納和《花花公子》是一支氣壓計,測量著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各種歷史變遷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這本雜誌評論中產階級郊區化、垮掉的一代和針對共產主義的冷戰,反映了嬉皮士和城市居民對艾森豪威爾時代因循守舊作風的不滿;60年代,赫夫納在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反傳統文化思潮以及新興的女權鬥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70年代,《花花公子》體現了“自我的一代”和經濟萎縮;80年代,它成了里根革命的陪襯和攻擊目標。從一開始,這位總編輯和他的搶手雜誌就樹立了一塊里程碑,碑上鐫刻著塑造現代美國社會的一系列事件.

花花公子創始人一生與2千多個女人交往 揭開了美國性解放的新篇章


但是,赫夫納和他的雜誌不僅體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數十年裡美國的價值觀,同時也塑造了它們。這位備受爭議的出版人表達的是現代美國人最深切的社會和情感需求,在20世紀下半葉的四次大變革中他都處於前沿陣地,而正是這些變革從根本上重塑了美國。首先,他與其他力量一道引發了性觀念和性行為的轉變,並且身體力行。這場轉變始於50年代,席捲了美國社會。《花花公子》通過其專欄“當月花花玩伴”及色情圖片、漫畫和笑話將性變成了公眾討論的話題,納人了個人享受的範疇,而不再是婚床上的隱私,也不再與生育責任聯繫在起。對於性這種人類最強烈的慾望而言,這本雜誌的開放態度為它鬆了綁,使其擺脫了舊道德的束縛,並且推動了它的商業化。赫夫納成為現代性革命最顯著的產物和催化劑

其次,他是戰後美國消費熱潮中最具說服力的支持者。隨著國民經濟逐漸從生產必需品向生產消費品轉移,赫夫納的雜誌充斥著象徵物質富足的各種標誌。它為日益複雜化的購買行為提供了一本產品目錄,也為開闢物質富足的新天地提供了一張路線圖。《花花公子》雜誌刊登的內容加上赫夫納在公共場合的大量言論倡導了一個信條,即不加節制地享受各種商品,而眼下這種商品正大量湧入中產階級和工薪階層的消費市場。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男性不再扮演生產者的角色,男性身份在某種程度上遭遇了危機。《花花公子》順應潮流,適時推出了有品位的、自信的消費者形象。通過將物質富足和體閒文化聯繫在一起,赫夫納將大量消費變成了美國在世界上的象徵。

他是流行文化的孩子 也是他最堅定的捍衛者

最後,赫夫納被捲入了20世紀60年代橫掃美國的婦女運動當中但扮演的角色往往是替罪羊。《花花公子》雜誌刊登的年輕棵女的色情照片為許多新興女權主義者所不齒,她們認為這些照片把女性單純地塑造成了性對象的形象。在她們看來,這本雜誌是男性支配和女性墮落的集中體現。赫夫納為此義憤填膺,他把自己看做是進步人士,卻被不公正地指控為反動分子。他辯解說,他的確是在爭取性解放,但不光是為了男人,也是為了女人。然而,很少有婦女解放運動人士接受他的這一說法。隨著這場辯論不斷升溫,人們紛紛指責赫夫納仇視婦女、背叛家庭,兩大陣營間的積怨越積越深。《花花公子》在這場針對性政治和婦女得體形象而展開的鬥爭中是一員猛將,反映了現代美國社會生活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潮流之一。

赫夫納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這給我們評價其地位造成了困難。在所有贏得名聲和財富的美國人當中,很少有人像他這樣遭受非議。自20世紀50年代起,形形色色的人對《花花公子》及其出版人的價值各執一詞,他們當中有記者、牧師、政治家、道德家和致信報紙雜誌表達觀點的普通百姓。一個陣營中是攻擊赫夫納的人,他們震驚於雜誌刊登的裸女照片以及對婚姻、宗教、家庭等制度的嘲弄,譴責赫夫納鼓動人們放縱慾望和動物本能。他們把自己看做體面社會的衛道士,把赫夫納看做美國道德淪喪和墮落的邪惡預言家。

而在另一陣營中,赫夫納的信徒們因《花花公子》抨擊性壓抑、倡導物質享受而深受鼓舞。他們讚頌赫夫納是解放者,指引了通往物質和精神自由的道路,將人們從壓抑人性、因循守舊、恪守落伍道德觀的社會中解放出來。換言之,這本雜誌成為了一塊文化試金石,判斷著現代美國文化進步或退步的方向。在過去的50年裡,這場群情激昂的爭論一直以這樣那樣的形式延續著,不論是《花花公子》的擁躉還是宿敵,都迫不及待地戴上拳擊手套,準備進行這場思想領域的搏擊。

同時,赫夫納的私生活使這場爭論更加白熱化。這個年輕人的奮鬥史就是一個充滿了羅曼史、野心和性的故事,引人人勝。他從中西部地區衛理教會的背景中走來,創辦了《花花公子》雜誌,震驚了世人,繼而引領了文化潮流。身處一群青春靚女的包圍之中,他將尋歡作樂發展成了一種藝術形式,將花花公子大廈開闢成了公開的娛樂場所,政界、體壇、音樂圈和電影界的名人流連於此。赫夫納本人則養成了一種複雜、甚至是神秘的個性。其內心表現出諸多矛盾之處,他是好色鬼又是工作狂,他沉迷於享樂又嚴格控制自已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渴望成名卻像蓋茨比一樣對尋歡作樂冷眼旁觀,這一切使他成為動機奇特又超然世外的享樂主義者。他的身上同時體現出充滿活力的智慧、極度的敏感以及對流行文化中浪漫因素的痴迷。但是,赫夫納的上述種種複雜性格對於那些急於譴責或者追捧他的人來說似乎都無關緊要。

他本人也認同它作為一個英雄般的造反者,力求推翻美國文化中過時的 壓抑的清教徒似的傳統.從更深層次說,它表達了美國主流文化中的尋多深切需求.

更為重要的是,赫夫納為現代美國的理想生活勾畫出了-幅誘人的景象。僅憑這一點, 他就在歷史長河中佔據了一席之地。正如史學家們近年來強調的那樣,20世紀初,隨著美國大眾逐步摒棄自我約束的傳統行為準則,接受重視情感、肉體和物質滿足的新信條,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種種束縛也逐步解除。接下來,大蕭條和第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困頓生活使這一發展過程放慢 了腳步, 但積蓄了大量壓抑 下的物質和情感慾望。戰後,這股潮流再次爆發,赫夫納或許就是引領這股復甦後更為猛烈、以自我實現為內容的文化潮流的哲學家,鼓舞著那些渴望得到滿足的人們。他誘惑大眾,宣揚追求幸福就是實現肉體上的滿足、享受休閒生活以及大肆消費。《花花公子》非常明智地將性解放和物質富足聯繫在了一起,抓住了現代美國人慾望的核心。(前言 註釋3)

不論你是否承認。他對性滿足、物質享受、享樂與休閒、男性女性、個體擺脫家庭和宗教束縛的看法已為大眾所接受,儘管人們不像他那麼極端。從赫夫納身上和《花花公子》雜誌,我們看到了自己對於現代生活的許多看法,看到了我們作為個體和群體的演變看到了我們或好或壞的發展方向,看到了自己對於文化的希望和擔憂,而這種希望和擔憂往往是共生共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