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公子创始人一生与2千多个女人交往 揭开了美国性解放的新篇章

花花公子资料整合


他是美国性解放和个人享乐主义潮流先驱

个人风格,甚至创造了一个神话,开启了美国堕落的历史?(旗下覆盖俱乐部 度假村 音乐电影 电视与衍生)


花花公子创始人一生与2千多个女人交往 揭开了美国性解放的新篇章

对于美国生活的勾画与影响已经超越了国界.“性革命中的领袖,为道德战争刻定了革命纲领”

显而易见,赫夫纳和《花花公子》是一支气压计,测量着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各种历史变迁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这本杂志评论中产阶级郊区化、垮掉的一代和针对共产主义的冷战,反映了嬉皮士和城市居民对艾森豪威尔时代因循守旧作风的不满;60年代,赫夫纳在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反传统文化思潮以及新兴的女权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0年代,《花花公子》体现了“自我的一代”和经济萎缩;80年代,它成了里根革命的陪衬和攻击目标。从一开始,这位总编辑和他的抢手杂志就树立了一块里程碑,碑上镌刻着塑造现代美国社会的一系列事件.

花花公子创始人一生与2千多个女人交往 揭开了美国性解放的新篇章


但是,赫夫纳和他的杂志不仅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年里美国的价值观,同时也塑造了它们。这位备受争议的出版人表达的是现代美国人最深切的社会和情感需求,在20世纪下半叶的四次大变革中他都处于前沿阵地,而正是这些变革从根本上重塑了美国。首先,他与其他力量一道引发了性观念和性行为的转变,并且身体力行。这场转变始于50年代,席卷了美国社会。《花花公子》通过其专栏“当月花花玩伴”及色情图片、漫画和笑话将性变成了公众讨论的话题,纳人了个人享受的范畴,而不再是婚床上的隐私,也不再与生育责任联系在起。对于性这种人类最强烈的欲望而言,这本杂志的开放态度为它松了绑,使其摆脱了旧道德的束缚,并且推动了它的商业化。赫夫纳成为现代性革命最显著的产物和催化剂

其次,他是战后美国消费热潮中最具说服力的支持者。随着国民经济逐渐从生产必需品向生产消费品转移,赫夫纳的杂志充斥着象征物质富足的各种标志。它为日益复杂化的购买行为提供了一本产品目录,也为开辟物质富足的新天地提供了一张路线图。《花花公子》杂志刊登的内容加上赫夫纳在公共场合的大量言论倡导了一个信条,即不加节制地享受各种商品,而眼下这种商品正大量涌入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的消费市场。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男性不再扮演生产者的角色,男性身份在某种程度上遭遇了危机。《花花公子》顺应潮流,适时推出了有品位的、自信的消费者形象。通过将物质富足和体闲文化联系在一起,赫夫纳将大量消费变成了美国在世界上的象征。

他是流行文化的孩子 也是他最坚定的捍卫者

最后,赫夫纳被卷入了20世纪60年代横扫美国的妇女运动当中但扮演的角色往往是替罪羊。《花花公子》杂志刊登的年轻棵女的色情照片为许多新兴女权主义者所不齿,她们认为这些照片把女性单纯地塑造成了性对象的形象。在她们看来,这本杂志是男性支配和女性堕落的集中体现。赫夫纳为此义愤填膺,他把自己看做是进步人士,却被不公正地指控为反动分子。他辩解说,他的确是在争取性解放,但不光是为了男人,也是为了女人。然而,很少有妇女解放运动人士接受他的这一说法。随着这场辩论不断升温,人们纷纷指责赫夫纳仇视妇女、背叛家庭,两大阵营间的积怨越积越深。《花花公子》在这场针对性政治和妇女得体形象而展开的斗争中是一员猛将,反映了现代美国社会生活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潮流之一。

赫夫纳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这给我们评价其地位造成了困难。在所有贏得名声和财富的美国人当中,很少有人像他这样遭受非议。自20世纪50年代起,形形色色的人对《花花公子》及其出版人的价值各执一词,他们当中有记者、牧师、政治家、道德家和致信报纸杂志表达观点的普通百姓。一个阵营中是攻击赫夫纳的人,他们震惊于杂志刊登的裸女照片以及对婚姻、宗教、家庭等制度的嘲弄,谴责赫夫纳鼓动人们放纵欲望和动物本能。他们把自己看做体面社会的卫道士,把赫夫纳看做美国道德沦丧和堕落的邪恶预言家。

而在另一阵营中,赫夫纳的信徒们因《花花公子》抨击性压抑、倡导物质享受而深受鼓舞。他们赞颂赫夫纳是解放者,指引了通往物质和精神自由的道路,将人们从压抑人性、因循守旧、恪守落伍道德观的社会中解放出来。换言之,这本杂志成为了一块文化试金石,判断着现代美国文化进步或退步的方向。在过去的50年里,这场群情激昂的争论一直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延续着,不论是《花花公子》的拥趸还是宿敌,都迫不及待地戴上拳击手套,准备进行这场思想领域的搏击。

同时,赫夫纳的私生活使这场争论更加白热化。这个年轻人的奋斗史就是一个充满了罗曼史、野心和性的故事,引人人胜。他从中西部地区卫理教会的背景中走来,创办了《花花公子》杂志,震惊了世人,继而引领了文化潮流。身处一群青春靓女的包围之中,他将寻欢作乐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形式,将花花公子大厦开辟成了公开的娱乐场所,政界、体坛、音乐圈和电影界的名人流连于此。赫夫纳本人则养成了一种复杂、甚至是神秘的个性。其内心表现出诸多矛盾之处,他是好色鬼又是工作狂,他沉迷于享乐又严格控制自已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渴望成名却像盖茨比一样对寻欢作乐冷眼旁观,这一切使他成为动机奇特又超然世外的享乐主义者。他的身上同时体现出充满活力的智慧、极度的敏感以及对流行文化中浪漫因素的痴迷。但是,赫夫纳的上述种种复杂性格对于那些急于谴责或者追捧他的人来说似乎都无关紧要。

他本人也认同它作为一个英雄般的造反者,力求推翻美国文化中过时的 压抑的清教徒似的传统.从更深层次说,它表达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寻多深切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赫夫纳为现代美国的理想生活勾画出了-幅诱人的景象。仅凭这一点, 他就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正如史学家们近年来强调的那样,20世纪初,随着美国大众逐步摒弃自我约束的传统行为准则,接受重视情感、肉体和物质满足的新信条,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种种束缚也逐步解除。接下来,大萧条和第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困顿生活使这一发展过程放慢 了脚步, 但积蓄了大量压抑 下的物质和情感欲望。战后,这股潮流再次爆发,赫夫纳或许就是引领这股复苏后更为猛烈、以自我实现为内容的文化潮流的哲学家,鼓舞着那些渴望得到满足的人们。他诱惑大众,宣扬追求幸福就是实现肉体上的满足、享受休闲生活以及大肆消费。《花花公子》非常明智地将性解放和物质富足联系在了一起,抓住了现代美国人欲望的核心。(前言 注释3)

不论你是否承认。他对性满足、物质享受、享乐与休闲、男性女性、个体摆脱家庭和宗教束缚的看法已为大众所接受,尽管人们不像他那么极端。从赫夫纳身上和《花花公子》杂志,我们看到了自己对于现代生活的许多看法,看到了我们作为个体和群体的演变看到了我们或好或坏的发展方向,看到了自己对于文化的希望和担忧,而这种希望和担忧往往是共生共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