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22日電(任思雨)“她用方言告訴我說,她想親手給自己做一件壽衣。”前幾天,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把很多人看哭了。

在新一季《朗讀者》先導節目裡,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走進朗讀亭,讀了宮城道雄所寫的《音的世界》,將它送給曾經因病結緣的朋友薇薇。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視頻截圖。

去年,曾幫助很多人重見光明的陶勇醫生被患者砍傷,至今手的神經還沒有長好,現在,他還留在那個診室辦公,他說,在危險來臨的時候,一位患者的媽媽和三名醫生奮不顧身地替他去擋,“當我想起這一切,我覺得很溫暖很支撐,所以我反而覺得在那裡是最安全的”。

採訪中,他聊起了一位病人的故事:王阿婆失明多年,晚期白內障、幾乎90度的駝背,腹部有大腫物,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就在陶勇遲疑是否做手術時,王阿婆說了一句話:想親手給自己做一件壽衣,這樣“去了那邊才能見到她的親人”。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微博截圖。

於是,陶勇決心克服所有困難為王阿婆做手術,成功幫助她恢復了0.6的視力。後來,王阿婆在手術結束的一星期後過世。“阿婆請聯絡員告訴我,這些年她一個人什麼也看不見,在黑暗中很孤獨,很想回家,謝謝我幫她找到回家的路。”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微博截圖。

講完這個故事,陶勇說:“其實從那以後,我比以前更勇敢了。”

評論裡,很多網友說,“看哭了”、“醫者仁心”、“陶醫生骨子裡是溫柔善良的人,希望他身體健健康康,為更多的人帶去希望”。

除了陶勇醫生,視頻裡還有一位醫生的故事讓觀眾淚目。

今年春節,武漢醫生彭銀華本該和妻子鍾欣舉辦完延遲兩年多的婚禮,也即將成為一位幸福的奶爸……但2月20日,在工作中感染新冠病毒的彭銀華因搶救無效犧牲。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視頻截圖。

3個多月後,他們的女兒在六月一日出生,小名叫做六一。

在女兒的小床前,鍾欣朗讀了對六一的期待:“和你一樣我也不懂未來還有什麼,我好想替你阻擋風雨和迷惑,讓你的天空只看見彩虹,直到有一天你也變成我……”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視頻截圖。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視頻截圖。

時隔兩年後,高分綜藝《朗讀者》第三季與朗讀亭再次歸來。與過去不太一樣的是,在電視端的節目之外,節目組特地打造了“一平方米”的直播活動,把朗讀亭裡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這場直播活動在三座城市舉辦,除了北京、廈門,另一座城市是武漢。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視頻截圖。

第一個走進武漢朗讀亭的朗讀者,是獲得“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者張定宇的妻子程琳。

疫情期間,程琳感染新冠病毒接受隔離治療,而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張定宇有時一連三四天都顧不上去看妻子一眼,談到自己的漸凍症,張定宇沒有過半點害怕,但提到妻子的病情,他說,一次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得哭了。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視頻截圖。

曾經,張定宇因為參加援外醫療隊與妻子分隔兩地,兩年間共寫下120多封信,妻子則為這些信一一編號。張定宇曾寫道:“抱歉程琳,又未按時給你寫信,我病了,喉嚨痛……人不舒服時就特別想家,在家裡不舒服時,總有你照料,在你面前撒嬌,現在一切對我都是奢望……”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視頻截圖。

朗讀亭裡,程琳朗讀了席慕蓉的《點著燈的家》:“其實我們所求何其卑微,人生一世,輾轉天涯,想保有的,不過就是像這樣一小間的點著燈的房子,一小間點著燈的家。”

2020年,武漢這座城市發生了太多太多令人難忘的故事。幾個月前,一張方艙醫院患者為高考複習的照片曾在網絡流傳,17歲的武漢女孩黃玉婷在高考前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在方艙醫院時,一名叫潘童的值班民警一直開導她、陪伴她備考。

讓黃玉婷遺憾的是,自己離開方艙時沒能和民警道別,於是,她來到了朗讀亭朗讀汪國真的《讓我怎樣感謝你》,表達自己的感激。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朗讀者》微博。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朗讀者》微博。

大學生、醫護人員、公務員、社區工作人員、交警、企業家、退休老人……短短几天時間,觀眾看到了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朗讀者念出他們的心聲。

經歷了幾個月的抗疫鬥爭、守望相助,這個英雄城市的人們有太多話想說。而在朗讀亭裡,更多的人讀出的是感激、是愛、是希望。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朗讀者》微博。

朗讀者羅松華曾是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後經多方支援得以康復,她朗讀了自己寫作的一首詩《76天的等待》:

“第一次,城市的燈光是陽光般耀眼,而不是光汙染的厭棄,第一次,堵車的間歇有愉悅的笑聲,而不是焦躁的怨懟……”

羅松華希望,能借這個機會給重生的自己力量,能給親愛的孩子一份驚喜,也給家鄉武漢一份祝福。

武漢人張琦則與廈門的劉濰鳴遠程連線,共同朗讀了馮志的《山水》。

今年春天,張琦原本和一家人去廈門旅行,但剛到目的地,就接到了武漢封城的消息。初到廈門人生地不熟,很多當地人給他們提供了溫暖的幫助,大年三十,劉濰鳴為張琦一家準備了特殊的年夜飯,等張琦他們可以返程時,“濰哥”還特意做了熱乾麵。

他們一起讀道:“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過一棵樹上的果實,共同飲過一條河裡的水,或是共同擔受過一個地方的風雨,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它們隔離得有多麼遠,彼此都會感到幾分親切。”

新一季《朗讀者》:陶勇和董卿的一段採訪 把人看哭了

來源:《朗讀者》微博。

其實,過往節目中,朗讀亭的畫面並不算多,董卿說:“我經常一個人面對上萬個小時這些朗讀者的素材,一個人流淚,一個人笑出聲音,所以事情就是這樣,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時間走到了2020年,如今直播成為了新媒體傳播的一個風口,我們就踏上了風口。”

在這一季的直播活動中,視角更多地投向了普通人。樸素的詩歌、短短的信件、生動的日常故事……當朗讀者們在朗讀亭裡向牽掛的人認真地表達著自己的心意,屏幕前的觀眾總會評論“溫暖”、“感到治癒”。

這不僅是經典文學的意義,也是人們真情流露帶來的感動。

朗讀亭僅有小小的一兩平米,可是,從這裡生出的情感力量,卻足可以讓幾百幾千公里外的人們產生共鳴。(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