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貞觀之治”,是否就能掩下曾經“玄武門之變”的喋血屠戮?

記得看劇一些英明偉大的君王經常說:“功過自有千秋後人評說”,下面,本篇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唐太宗李世民。

談到唐太宗,想必我們都記得初中課本上的“貞觀之治”,和番邦奉的“天可汗”之名。不可否認,李世民作為一代君王,不論是開疆擴土,亦或是平定叛亂,或者安邦定國、處理政務都是一把好手。要說文治武功,也不過如此。

一道“貞觀之治”,是否就能掩下曾經“玄武門之變”的喋血屠戮?

他平定了隋末亂世的烽煙,重新安定了江山社稷,對於黎民百姓,未嘗不是解救於水火之中。而登基之後也是明君做派,重民意,恤民情,不苛捐重稅,大赦天下,使得民生一片祥和,歌舞昇平。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很美好,沒有人再拿他上位時的殺戮詬病、起義,那場在當事人看起來泯滅人性、斬草除根的殺戮,似乎別人都不會在意。

一道“貞觀之治”,是否就能掩下曾經“玄武門之變”的喋血屠戮?

也是,天家的事情自然與百姓無關,而一件波及不到自己的事情,誰又會那麼在意呢?只要可以造福百姓,那麼百姓自然支持,不論這個人是誰,造反還是篡位上來的都無傷大雅,只要不妨礙到自己利益。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李世民是昏君,那麼後面自然會有接連的各種起義,曾經他弒兄屠弟、謀父逼位、斬草除根的狠毒事情都會被翻出來作為打擊他的罪證,只是李世民從來沒有走到那一步,所以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們兒子們的死造不成百姓舉旗反叛的動力。

一道“貞觀之治”,是否就能掩下曾經“玄武門之變”的喋血屠戮?

人性有的時候就是這麼簡單,不止唐太宗李世民,明朝幹掉皇帝侄子上位的原燕王朱棣,也一樣,因為人有一種“惰性”,那就是對於安穩的嚮往,不逼到自己頭上,沒人願意捨棄。所以,只要這位皇帝不是那種罔顧民生之人,那麼沒有人會執著於他的“黑歷史”,畢竟,功未嘗不可以抵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