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詩的密碼裡,探尋大唐王朝由強盛走向衰亡的痕跡

初唐:高祖初定天下,太宗貞觀之治。

天下初定:隋朝在大業年間,由於隋煬帝過度使用國力與三徵高句麗的失敗,使得各地民變不止,史稱隋末民變。中原群雄逐鹿之際,李淵知隋室將倒,便生念取而代之。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

貞觀之治: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李淵禪讓帝王,李世民登上皇位,即唐太宗。李世民起用賢臣、勵精圖治、納諫如流,唐朝國力日漸恢復。對外積極防禦、以戰止戰,穩定四方,開創了貞觀之治,為唐王朝的日益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唐詩的密碼裡,探尋大唐王朝由強盛走向衰亡的痕跡

玄武門之變

初唐詩歌以初唐四傑和陳子昂等儒家“詩言志”的創作取向為主線,立意高遠,承前啟後,為盛唐詩人的登場搖旗吶喊!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縱然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
請纓系南粵,憑軾下東藩。
鬱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折魂。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魏徵《述懷》

該詩作於李淵稱帝初期,魏徵投唐不久,高祖以禮相待,極重其才。魏徵為報知遇之恩,主動請纓前往山東勸降瓦崗舊部。臨行之前,成此詩以抒胸懷,表達了他意氣風發,面對一個充滿生機的新王朝,渴望建功立業的美好向往。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從軍行》

楊炯,初唐四傑之一,恃才傲物,以邊塞詩著名,該詩抒發了他渴望上場殺敵,報效國家的志向抱負。

匈奴猶未滅,魏絛復從戎。
帳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陳子昂《送魏大將軍》

該詩是陳子昂送別即將奔赴戰場的好友的一首贈別詩,感情豪放激揚,慷慨悲壯,像是為出征將士雷響的戰鼓。

初唐,朝堂上百廢初興,詩壇中氣壯山河。

盛唐:物華天寶、四方來朝、國泰民安。

永徽之治:公元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都遷址洛陽,秉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武周治世:690年,武則天平定徐敬業反叛,即皇帝位,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掌權與在位期間完善科舉、提拔人才,史稱“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開元盛世:712年,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唐玄宗結束政鬥、任用賢相、改制軍事、收復遼西,此時的唐朝步入盛世,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也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

安史之亂:755年,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了與李氏王朝爭奪統治權的戰爭,763年戰亂得以平息,大唐盛世也隨之一去不返。

在唐詩的密碼裡,探尋大唐王朝由強盛走向衰亡的痕跡

安史之亂

盛唐詩壇,百家競歌,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等次第登場,這一時期的詩歌熱情洋溢、豪邁奔放、具有濃烈的浪漫氣質,是社會高度繁盛而且極富於藝術氣氛的時代。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李白《從軍行》

詩歌刻畫了一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雖敗卻從容斬殺敵方將領,果斷突圍的景象,飽含雖敗不失豪氣,這種百折不撓的英氣,恰恰符合盛唐那種包容孤傲的精神氣概。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

全詩宛如一幅樸素祥和的農莊款待景象,而詩中描述的農莊物景都讓人彷彿置身於內,這不同於幻想中的桃花源,這種真切的體驗讓人感覺特別真實,這也正符合盛唐社會國泰民安的現實風采。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戌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高適《塞上聽笛曲》
 

詩人在蒼茫的夜境中,聽到了羌笛的聲音,句中隱含著思鄉的情調,最後一句“風吹一夜滿關山。”又掌控了全詩的格局,令人感而不傷,若不是懷著盛唐的豪情又怎能寫出這樣的句子?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從開始一派豐收之景到渲染自己的歡愉之情,並把這種歡快傳遞給家人,最後仰天大笑出門去,表達了自己堅信此去長安定可青雲直上,抒展內心的抱負與胸襟。

盛唐,治世中神州繁盛,萬民祥和,詩句裡氣宇軒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中唐:元和中興,宦禍黨爭。

唐憲宗即位後,上效聖君,勤勉政事,唐朝中央政府權威再次建立,是為元和中興。憲宗末年,牛李黨爭愈演愈烈,宦官趁機得勢,此時的唐王朝已成內憂外困之勢。

在唐詩的密碼裡,探尋大唐王朝由強盛走向衰亡的痕跡

中唐詩壇,以韋應物、劉長卿、白居易、韓愈、柳宗元等詩人為代表,歷史上將大曆體和元和體詩歌合稱為中唐詩歌。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樂天在此詩中道出了萬物枯榮的規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他是否在憧憬那個被安史之火燒去的開元盛世。詩中洋溢的對未來充滿的希望,雖有傷情處,卻隱藏著一股堅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此詩作於柳宗元貶於永州期間,詩裡對自然的描寫,讓人不寒而慄,彷彿置於這種清冷幽寂之間,此時的柳宗元無比的壓抑,只能將滿腔的惆悵與灰心借景而發。

中唐,波瀾不驚、禍亂將起,詩歌中既懷中興之望,又有衰敗之憂。

晚唐:日落西山,大廈傾倒。

大中之治後,戰爭不斷,寇亂頻發,而黃巢起義更是嚴重摧毀了江南地區這一唐朝的經濟命脈,亂象叢生的大唐王朝已是名存實亡,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中國歷史上這一璀璨奪目的大唐王朝正式滅亡。

在唐詩的密碼裡,探尋大唐王朝由強盛走向衰亡的痕跡

晚唐詩壇以“小李杜”為代表造就了大唐詩歌的迴光返照,李商隱寄情於物,杜牧買醉懷古,此時的詩歌呈現出了濃郁的悲傷氣息,盛唐詩壇的豪邁激昂一去不返。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泊秦淮》

杜牧在這首詩裡發出了對歷史演變的嘆息,既表達了自己對國事日衰的憂慮,又斥責了官僚貴族聲色歌舞、不思國難的腐朽生活。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樂遊原》

詩人在原上望著燦爛奪目的斜陽,正在為它的絕美而驚歎不已,突然想到這黃昏的美景還能有多長時間,面對這美的無邊無際的斜陽,詩人又怎麼捨得它離開,可是已是日薄西山,天道自有輪迴,詩人只得發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樣一聲長嘆,也算是對大唐盛世的一聲告別吧!

晚唐,亂象叢生,風光不再。詩句中懷古諷今,借物傷情。

在唐詩的密碼裡,探尋大唐王朝由強盛走向衰亡的痕跡

總結:享國290年的大唐王朝,政治清明、經濟興盛、外交開放、文化繁榮,造就了中華文學史上的最燦爛的華章,細數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的詩歌與大唐王朝的命脈息息相關,我們不難發現文化與社會發展之間相輔相成的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