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批評與勝利》

《關於勝利和批評》

——劉長鋒

某作家說,抗疫只有結束,沒有勝利。直言付出了死了不少人的代價,即便結束,也不能稱之為勝利。我知道他們的言外之意,前期政府和社會在應對上有一些問題,他們對此耿耿於懷。

如果單純就理論而言。我以為勝利似乎並沒有這麼狹義,不能因為死了人就不認為是勝利。避免了更多的人死去,難道不是勝利麼?“戰爭”沒有不付出代價的。勝利是相對於付出的代價和取得的戰果做對比的。我們不希望犧牲,不希望每一個人好人遭遇不幸。但在災難面前,人有時是無力的。所以說,此次防疫,國家、全社會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艱辛?而付出的結果是什麼?避免了多少不需要的犧牲?挽救了多少瀕危的生命?我想,那些高談闊論的人是算不出來的,他們也不打算去算。

為什麼?因為一開始應對並不好,存在很多問題。所以這些人就抓住了這一點,站在了所謂道義的制高點。居高臨下,全社會都做得不好,誰做都不行。但是有一個前提是,能不能換他們去做?或者說換了他們就一定做得更好。對於這一點我是存疑的。

但是同時,這並非是說我們不接受批評,也並不能說社會不接受批評。批評本身應該秉持的是一種客觀的態度,指出不對的、不合理的,同時提出合理的建議,並給予合理的、正確的以平等的認識與對待。但批評並非是非不分,抓住問題以點攻面,完全忽略或否定存在的正面,甚至以不屑和對立的態度去看待成績。普通人可以,但是作理論研究的、從事思想和精神領域工作的人,不可以。一是結論不客觀,二是容易誤導他人。

世界有光也有黑暗。但是人自己總要心中有光。不但自己心中有光,而且也應給別人光。批評從來不是問題,批評從來沒有也絕不會消失,因為批評是人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但批評不是死磕,也不是鑽牛角尖。批評更不是指東打西,抓住這裡的問題,把那裡的功勞一棒子打死。批評是啄木鳥,發現樹上有個蟲洞,鑿開一個口子把蟲抓掉。而不是,這裡有個蟲洞,我就把整棵樹、甚至整片森林都砍掉。因為你這棵樹有蟲洞,你這棵樹、你整片森林都是病樹,都是有罪的。這種批評,我不以為是光,如果有人非要說它是光,那也不過是暗光,於己於人都沒什麼好處。

2020.03.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