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评与胜利》

《关于胜利和批评》

——刘长锋

某作家说,抗疫只有结束,没有胜利。直言付出了死了不少人的代价,即便结束,也不能称之为胜利。我知道他们的言外之意,前期政府和社会在应对上有一些问题,他们对此耿耿于怀。

如果单纯就理论而言。我以为胜利似乎并没有这么狭义,不能因为死了人就不认为是胜利。避免了更多的人死去,难道不是胜利么?“战争”没有不付出代价的。胜利是相对于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战果做对比的。我们不希望牺牲,不希望每一个人好人遭遇不幸。但在灾难面前,人有时是无力的。所以说,此次防疫,国家、全社会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艰辛?而付出的结果是什么?避免了多少不需要的牺牲?挽救了多少濒危的生命?我想,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是算不出来的,他们也不打算去算。

为什么?因为一开始应对并不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这些人就抓住了这一点,站在了所谓道义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全社会都做得不好,谁做都不行。但是有一个前提是,能不能换他们去做?或者说换了他们就一定做得更好。对于这一点我是存疑的。

但是同时,这并非是说我们不接受批评,也并不能说社会不接受批评。批评本身应该秉持的是一种客观的态度,指出不对的、不合理的,同时提出合理的建议,并给予合理的、正确的以平等的认识与对待。但批评并非是非不分,抓住问题以点攻面,完全忽略或否定存在的正面,甚至以不屑和对立的态度去看待成绩。普通人可以,但是作理论研究的、从事思想和精神领域工作的人,不可以。一是结论不客观,二是容易误导他人。

世界有光也有黑暗。但是人自己总要心中有光。不但自己心中有光,而且也应给别人光。批评从来不是问题,批评从来没有也绝不会消失,因为批评是人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但批评不是死磕,也不是钻牛角尖。批评更不是指东打西,抓住这里的问题,把那里的功劳一棒子打死。批评是啄木鸟,发现树上有个虫洞,凿开一个口子把虫抓掉。而不是,这里有个虫洞,我就把整棵树、甚至整片森林都砍掉。因为你这棵树有虫洞,你这棵树、你整片森林都是病树,都是有罪的。这种批评,我不以为是光,如果有人非要说它是光,那也不过是暗光,于己于人都没什么好处。

2020.03.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